实事求是地讲,在大国博弈中,军事威胁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尽管咱们可以鄙夷这种行为,但事实说明确实有效。据央视新闻3月31日的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30日隔空警告伊朗,他表示,若德黑兰依然拒绝就伊核问题与美国谈判,“美国将对伊朗进行轰炸”,并对伊朗出口的产品“征收二级关税”。而在此前不久,特朗普于28日致信伊朗,威胁称,若伊朗不与美国达成新的伊核协议,将面临“很坏、很坏的结果”。

很显然,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和大国霸凌,没有任何掩饰,简直欺人太甚,理应遭到伊朗的“强势回应”。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特朗普刚撂下狠话,伊朗就服软了,伊朗政府发言人穆哈杰拉尼表示,特朗普的信已经收到了,德黑兰与美国的间接谈判“已提上日程”,佩泽希齐扬总统也表示,德黑兰愿意和美国进行“间接对话”,而且最高领袖也同意这么做,但他强调,美国需要证明自己“言而有信”。
很显然,在特朗普的威胁下,伊朗似乎“秒怂”了,而这与德黑兰早先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说,据观察者网3月9日的报道,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德黑兰“绝不接受”某些“霸凌政府”的谈判要求;据环球网3月12日的报道,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示,德黑兰“不会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与美国谈判”,如果美国为此而要采取什么军事行动,随便你们,“你们想做什么就做”。


看看,伊朗在半个月前的回应是多么的硬气,完全是一副“铁骨铮铮”、“打死也不谈”的强硬姿态,是不是和现在与美国进行“间接对话”、“间接谈判”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是什么促使波斯雄狮秒变波斯猫?这就不得不说特朗普的“大手笔”了。据上观新闻3月27日的报道,特朗普下令,继向中东增派“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之后,再向印度洋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派遣5架以上的B-2隐身战略轰炸机。
当时美国军媒就指出,此事不同寻常,目前美军在印度洋的兵力规模,“已经远超近年来的通常水平”,而当时咱们也指出,白宫此举虽然直接针对胡塞武装,但更是为了“震慑”伊朗,原因很简单,“B-2具备突破伊朗防空网的能力,而其携带的巨型钻地弹,就是为摧毁伊朗核设施而研发的”。看看时间线,27日,大批B-2被派往印度洋;28日,特朗普给伊朗写警告信;30日,特朗普威胁“轰炸”;同日,伊朗怂了。
所以不得不说,武力威胁、军事威慑虽然没有“强烈抗议”、“坚决反对”来的文明,但确实有效,并且见效快,比说破嘴皮子要强得多了,难怪普京表示,“抗议一千次、一万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的翅膀扇动一次”。美国的“黑天鹅”(B-2隐身战轰)飞抵印度洋,完全有能力突破伊朗的防空网,对其境内的高价值目标(包括核设施)进行轰炸,在特朗普“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下,德黑兰终于“跪了”。

当然,伊朗不是完全跪下,还是讲究一个体面的,没有说愿意谈判,而是说愿意“间接谈判”、“间接对话”,所以只有“一膝着地”,相对来说,场面上也不是特别难看,但与此前的强硬姿态相比,显然是“软了”不少。那么问题来了,特朗普为何如此着急要与伊朗进行核问题谈判,要知道,“伊核协议”原本就是特朗普在2018年退出的,当年伊朗千般挽留,求着你谈你不谈,现在为何反而施压伊朗来谈了?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随着真主党、哈马斯以及胡塞武装被打残,特别是阿萨德政权被推翻,伊朗主导的“什叶派之弧”基本上已经破灭,美国、以色列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此情况下,美国施压伊朗谈判,就是要让德黑兰“做出更大”让步,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伊核问题。以前特朗普“退群”是为了以色列,现在再度施压伊朗“核谈”,还是为了以色列,当然中东无事,也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另一方面,咱们曾经说过,这轮巴以冲突是大国博弈的产物,俄罗斯、伊朗未能撬动中东格局,也没有成功将美国拖下水,反而输掉了底裤,俄罗斯失去了叙利亚,伊朗失去了外围武装,而美国势必趁机“整合”中东,将中俄的影响力赶出去。美国施压伊朗,除了劝说德黑兰放弃核武之外,还有威胁其与美西方合作的意思,从而彻底肢解“中俄伊战略三角”,切断中国经伊朗通往欧洲的“陆上丝路”。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伊朗的陆上丝路,还有海上丝路,还有莫斯科路线,条条大路通欧洲。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到处买港口,到处控制水道,在印度洋、西太地区部署B-2隐身战轰和攻击核潜艇,不就是在为切断海上丝路做准备吗?至于莫斯科路线,特朗普拼了命争取俄罗斯干啥?为何要购买格陵兰岛?不就是为了掐断莫斯科路线,和俄罗斯的北极航道吗?所以咱们说,特朗普正在计划对华“贸易绞杀战”。
因此,不管是争取俄罗斯,强买格陵兰,收回巴拿马,还是驻军西太、印度洋,还是施压伊朗与美国谈判,特朗普种种布局,其实都是冲着中国来的,他急于遏制中国崛起,所以才会一再施压普京尽快结束俄乌冲突,施压伊朗屈服,确保中东稳定,只有这样,特朗普才能“全力向东”,与中国“决战”。
伊朗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