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铁器,铸就辉煌?
提起晋绥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阎锡山,这位在山西苦心经营多年的军阀。他不仅在政治上独树一帜,在军事建设上也颇有建树,而这其中,炮兵力量的兴衰,尤为值得玩味。你可能会问,一个地方军阀的炮兵,能有多大的力量?其实,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晋绥军的炮兵曾一度是国内一流水平,甚至拥有当时国内独一无二的大口径重炮。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阎锡山:以工代赈,打造钢铁雄狮?
阎锡山对炮兵建设的重视,超乎寻常。他不仅组建了十个炮兵团、一支野炮营和一个重炮连,还成立了炮兵速成班和军官学校炮兵科,系统培养人才。更令人惊叹的是,山西军工局在那个年代,竟然能够仿制日式火炮,甚至通过加拿大军火商购入图纸,自行生产射程达1.1万米的大口径重型榴弹炮!这在当时,是绝对的领先技术。你想想,一个内陆省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竟然能拥有如此先进的武器,背后凝聚着多少心血和智慧!每一个炮兵团的编制都非常完善,人员、马匹、通信设备,甚至弹药搬运组都齐全,具备了无线电联络和火力校正能力,这在当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切,都离不开阎锡山对山西工业的重视,以及他实行省财政独立,将资源倾斜向军用带来的巨大支持。这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展现,更是对一个地区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的典范。
忻口会战:炮火怒吼,英雄魂断?
到了1937年的忻口会战,晋绥军的炮兵力量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160余门火炮覆盖了40公里长的正面战场,炮火连天,为抗日战争的初期抵抗,起到了关键作用。75毫米山炮、105毫米野炮、15厘米榴弹炮齐齐开火,累计发射超过4万枚炮弹,有效地延缓了日军的进攻。可是,战争的残酷也让人痛心。赵隐峰营长,这位英勇的炮兵指挥官,就在炮位上被日军空袭炸死,壮烈牺牲。忻口会战中晋绥军炮兵的顽强抵抗以及巨大牺牲,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片段。 然而,这场战役也消耗了山西大量的资源,为日后炮兵体系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盛极而衰:铁血雄狮,最终黯然?
抗战胜利后,晋绥军炮兵力量依然存在,但好景不长。内战爆发后,多线作战、财政断流、人员素质下降以及物资匮乏等问题接踵而至,使得晋绥军炮兵体系迅速衰落。太原兵工厂因为原材料不足,只能维持维修,弹药生产严重不足。许多炮兵连出现士官缺乏基础训练、炮位指挥空缺等问题,重炮营甚至成了摆设。到了太原战役,晋绥军只剩下38门火炮可用,最终,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无力进行。更令人悲壮的是,1949年4月22日,守城炮兵集体自焚于兵工厂南侧地堡,这标志着晋绥军炮兵体系的彻底终结,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悲壮注脚。你想过吗?曾经辉煌一时的钢铁雄狮,竟然以如此悲壮的方式谢幕?
结语:兴衰荣辱,警示后人?
晋绥军炮兵体系的兴衰,像一部浓缩的历史剧,展现了阎锡山对军事建设的雄心壮志,以及地方军阀在乱世中求生的挣扎。然而,它的失败也深刻地告诉我们,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为支撑,最终注定会走向衰败。从晋绥军炮兵的兴衰中,我们能够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呢?让我们在评论区一起探讨吧!
以过来人的眼光看,只造75山炮和82迫击炮,购买少量的105榴弹炮,相对充裕的炮弹产能效果也许更好。
瞎吹牛逼,阎老西什么时候生产过150榴弹炮,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