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前为什么说魏延一定要杀?魏延是否真的有反心?
这是一个困扰了许多三国爱好者的问题。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了一个锦囊妙计,让杨仪在魏延造反时拆开,结果是让马岱暗杀魏延。
这样的安排,是否公平合理?
魏延是否真的有反心?
诸葛亮是否过于狠毒?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个大方向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所说的魏延和诸葛亮,都是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而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历史上的魏延和诸葛亮,虽然也有矛盾和冲突,但并没有演义中那么夸张和激烈。
演义中的魏延和诸葛亮,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有很多夸大和虚构的成分。因此,了解历史光看电视剧是不够的。我们先从《三国演义》中解析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
首先,我们要了解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魏延是一个勇猛善战、桀骜不驯、性格直率的武将,他有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野心,但又不擅长政治和谋略,不善于服从命令和配合他人。诸葛亮是一个智勇双全、深谋远虑、性格谨慎的军师,他有着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但又不愿意冒险和轻举妄动,不喜欢桀骜不驯和不听号令的人。两人之间,在军事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和风格,在政治上有着不同的地位和权力,在性格上有着不同的气质和风范。这些差异,导致了两人之间难以沟通和理解,甚至产生了敌意和怨恨。
其次,我们要回顾魏延和诸葛亮之间发生过的一些重要事件。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最初是在襄阳投靠刘备的时候出现的,当时他为了救黄忠而杀了自己的主公韩玄,并献上长沙城。这件事让诸葛亮对他产生了戒心,认为他是个忘恩负义之人,并想要斩杀他。但刘备出面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后来,在入川之战中,魏延表现了不俗的武勇和谋略,多次立下战功,也赢得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信任和赞赏。尤其是在汉中之战中,魏延与诸葛亮合作,大败曹操的大军,夺取了汉中的重要城池。这一战,魏延功不可没,也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刘备死后,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魏延是个性急、好斗、野心勃勃的人,他不满足于只是守住汉中,而想要一举攻入关中,直捣长安。他认为这样才能真正打击曹魏的根基,也能让自己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但诸葛亮却不同意他的想法,他认为北伐是一场持久战,不能轻易冒险。他觉得魏延的计划太过冒进,有可能遭到曹魏的围攻和反击,导致全军覆没。他更担心魏延有异心,想要独立建功,甚至谋反篡位。因此,诸葛亮多次阻止和反对魏延的建议,让魏延十分不满和愤怒。
诸葛亮利用七星灯续命,被魏延踢翻主灯得不所愿,更加坚定了诸葛亮除去魏延的决心。认为他死后,无人能掌控魏延,魏延必反。
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诸葛亮死后,魏延试图发动兵变,推翻刘禅和诸葛亮的继承者姜维,自立为王。但他的计划被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杨仪揭穿,并与之交战。最后,在五丈原之战中,魏延被杨仪的部将马岱所杀,其部下也被消灭或投降。魏延的叛乱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动荡,也让曹魏得以喘息和反击。从此,蜀汉的北伐事业走向了衰落和失败。
从真实历史在看一下两人的关系:
根据《三国志》中魏延生平的描述,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掌权时期,魏延的官位是一升再升,最后升到“前军师、征 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这样的高位。这里看诸葛亮是很看重魏延的,在北伐的时候,魏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还有一段描述了魏延与杨仪的关系:“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魏延和杨仪合不来,两人有宿怨。诸葛亮在两人之中做和事佬,两者相安无事。诸葛亮死后,就无法平息两人了。
杨仪属于荆州派系的那帮人,没有诸葛亮保护的魏延,面对荆州派系的打压是毫无还手之力,最终死于马岱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