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温室调控法则,西葫芦光周期管理,城市屋顶承重种植,碳中和农业实践
你有没有想过,在城市的小小屋顶上,居然也能种出新鲜的蔬菜?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土地变得越来越稀缺,可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就像我有个朋友小李,住在南方的一个大城市里,他的房子有个小屋顶。他跟我说,看着那片小小的空间就觉得浪费怪可惜的,而且每次去买菜,路途奔波不说,还不知道这些菜是不是绿色健康的。这是不是很多住在城市里的人的痛点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搞农业种植的一些事儿。先说说西葫芦吧,这可是个好东西。在西葫芦的生长过程中,光周期管理可是相当重要的。不知道你有没有了解过,西葫芦在一天当中接受光照时长的不同,对它的生长发育有着很明显的影响呢。比如说在华北地区,春夏季光照充足的时候,西葫芦长得特别快,一般一个月左右就能长出好几茬。但是在秋冬季节,光照时间变短,温度也降低,如果还按照之前的方式种植,西葫芦的生长速度就会明显慢下来。我就听说过昌平有个种草莓的王师傅,他虽然种草莓,但也了解不少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知识。他说西葫芦在短日照的情况下,可能生长周期会从正常的40 - 50天延长到60 - 70天左右,而且果实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像个头变小、口感变差等。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涉及到四季温室调控法则了。温室内可以通过补光灯来调节光照时间。就拿在东北的一个小农场来说吧,那边的冬天天黑得特别早,白天时间很短。有个农场主就想种植西葫芦,刚开始他发现西葫芦长得特别慢,还老是生病。后来他用了补光灯,每天给西葫芦补充8 - 10个小时的光照,持续15天左右,西葫芦的生长速度就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果实的品质也大大改善了。
这时候就有人可能会问了,那补光灯怎么选呢?是选那种亮度高的,还是有别的讲究呢?其实不同品种的西葫芦在光周期管理上也有差异。像那种比较早熟的品种,可能在每天6 - 8个小时的光照下就能生长得很好。而一些晚熟品种,可能需要10 - 12个小时的光照。这和它们的基因特性是有关的,就像我们人一样,有的早起有精神,有的晚睡才精神。
再说说城市屋顶承重种植这事儿。不同地区的屋顶承重能力可不一样。在华南的一些地区,气候比较湿润,建筑材料可能会受潮,这就对屋顶的承重结构有影响。我有个网友在南方的海边城市,他想在自留地的屋顶种点菜。他开始没考虑承重的问题,就大量地运土上楼,结果屋顶就出现了一些裂缝。后来他才知道,他家的屋顶能承受每平方米200 - 300公斤的重量。如果土壤超过这个重量,就会有危险。所以在城市屋顶种植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种植土就很重要。那种轻质的种植土,既能保证植物生长所需,又不会给屋顶带来太大的承重压力。
城市屋顶种植的西葫芦也有它自己的小技巧。西葫芦这种植物比较喜光,但是又怕强风。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风的情况比较复杂。比如在华北的某些城市,楼与楼之间形成的狭管效应,风特别大。如果把西葫芦种在风口处,它的茎很容易被吹断。我就见过一个华北城市的屋顶种植案例,种植户把西葫芦种在了一个相对避风的角落,而且在旁边还设置了一些小型的防风屏障,像塑料板之类的。这样一来,西葫芦就能在里面稳稳地生长了。
除了西葫芦,在城市屋顶种植还可以考虑其他一些绿植品种。比如说生菜,生菜的品种也有很多,像奶油生菜、罗马生菜、皱叶生菜。罗马生菜比较耐寒,在一些气温比较低的地区,如果冬季在屋顶种植,其他生菜可能都生长缓慢,罗马生菜却还能有不错的产量。皱叶生菜呢,它的叶片松散,生长速度快,在光照比较充足的地方,一个月左右就能收获一次。奶油生菜则相对比较娇贵,需要更多的水分和光照,但是如果种植得好,它的口感特别鲜嫩。
还有彩椒,彩椒有红彩椒、黄彩椒、青彩椒等品种。青彩椒比较耐旱,在一些降水不是很多的地区,种植青彩椒比较合适。红彩椒则需要更多的养分和热量,如果在南方的一些高温高湿地区,红彩椒能长得又大又红。黄彩椒就比较好养了,它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光照充足,长势就会很不错。
那在城市屋顶种植这么多不同的农作物,怎么合理布局呢?这就又回到了光周期和空间利用的问题上。我们得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来安排它们的位置。就像搭积木一样,要把适合强光的地方留给那些对光照要求高的,把稍微避阳一点的地方留给耐阴的植物。
这和碳中和农业实践又有啥关系呢?其实啊,城市屋顶种植就是为了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碳汇能力。城市里的这些绿色植物就像是一个个小碳库,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比如说,一棵成年西葫芦植株一个月大概能吸收1 - 2公斤的二氧化碳,而且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这个数值会越来越大。城市里的绿色植被越多,对我们整个城市的环境就越有利。
那你觉得在城市屋顶种植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农作物,会面临哪些挑战呢?是病虫害防治还是水资源的管理呢?这可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