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父母爱我们一样,我们也一样爱父母;
然而,我们终究是单独的个体,不是依附在父母身上的寄生虫,也不能和父母建立病态共生关系;
我们需要与外面的世界发生“碰撞”,独立自强,去做一个本自具足的自己。
原生家庭里的诸多疮疤和矛盾,其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不被当成一个有自己思想和感情的个体;
孩子是大人嘴里维持夫妻关系的桥梁,是父母打架闹翻天时的缓冲带,是他们未来养老的希望,是组成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消解周围人制造的精神压力的副产品;

在不少父母有意无意间向孩子倾诉自己养育过程中的委屈和艰辛时,在一些高敏感的孩子目睹亲生父母遭遇的欺负和怠慢时,孩子的心中就萌生了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母和拯救父母的想法;
在有爱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既独立存在又互相依恋,彼此成就,和谐美好;
但是,在遭烂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在结婚之后,依然背负了父母带给自己的创痛,依然信誓旦旦,天真蛮勇地寄希望在父母身上,指望自己的孝心和努力,能够感化冥顽不灵、不爱自己、还曾深深伤害了自己的父母。
实际上,哪怕是再亲的人,你都无法替他痛,替他爱,替代他的所思所想;
一直坚持要拯救父母的子女,其内心的渴望,是被父母看见,是渴望父母的接纳和肯定,渴望父母的关心和呵护,渴望完成童年时期未完成的心愿;

人对没有得到的东西,总是格外执着,却没有任何标准和神佛告诉自己,我能不能做成这件事,我会不会倒在半路上。
其实,父母的生活轨迹我们不曾了解,他们在一些文化背景和现实困境下的经历,也没办法完全让我们了解;
人与人之间,就是存在着天然的鸿沟,你跨越不了;
当你羽翼未丰时,你认知水平不够时,你只能做你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你无法大包大揽,你执念越重,越可能事与愿违;
你担负得越多,你的能量就越涣散,越被消耗;

你透支自己的心力换得了一个“好强”的名声,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一切以外人的评判为准则,你的内心得不到滋养,能量一直在外泄;
一旦哪根弦儿断了,你的信仰就会崩塌,生活也会陷入困顿和沼泽。
当你结婚成家后,你的小家庭才是第一顺位,你苦苦挣扎着,想求得一个“和解”,想破除过去原生家庭所受的诅咒,想改变原生家庭中冷冰冰的亲子关系,想彻底洗去原生家庭的烙印,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
你不需要在刀尖上起舞,也不需要提前焦虑,不要逞强,不要处处牺牲自己去成全家人;
对于一个没救的原生家庭,有毒的原生家庭,你就算格局大,能力强,人间清醒,你大概率也逃不过家人的利益收割和道德绑架。

有些人,是不值得你那么掏心掏肺地对他好的,因为他改不了!
只有当你自己不内耗,不强求,永远把照顾好自己当成第一个目标,让自己的人格不断完整和成熟时,你才可能向外发力;
子女的能量,往往会受到父母能量的抑制,他们想做什么,出于从小的习惯和父母的规训,不能做,不敢做,怕做了父母会担心,会唠叨,会扫兴,会指责,会失控;
如果你自己能量不够,还惦记着先成全家人,再成全自己,那你的任务难度将大大提高,你被道德和亲情枷锁困得牢牢的,很可能能力施展不了且欲速则不达。
所以,不要和自己较劲儿,事缓则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