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有门课,被称为“地表最硬数学课”,叫 Math 55。但如果你真的知道它的内容,就会明白这个数字远不是它难度的上限。
四年数学内容,压缩进两个学期。一周一套作业题(P-set),传言要花60小时做完。半数学生据说会在第一学期直接退课。全班基本是奥数国家队出身,Bill Gates、Terence Tao也曾与这门课交集不浅。
但这些传言并不全对,甚至不少已经过时。
Math 55 实际分为两门课,55A 和 55B。前者讲代数、群论、线性代数、抽象代数;后者则处理实分析、复分析,甚至掺杂点代数拓扑、范畴论。

教授是大名鼎鼎的代数几何学家 Joe Harris,讲课温和、条理清晰,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任何妥协。你能看到学生笔记中赫然写着 “Van Kampen定理”、“表示论”、“诱导态射”,一堂课几个定义,三个定理,四块黑板写满——这就是日常。
教室并不大,坐着大约二三十人。气氛出奇地松弛,没有焦虑,更多的是自信和合作。教授鼓励随时提问,学生们也毫不拘谨,随时举手、补充、质疑,节奏流畅。
而且一个意外之处是——这门课其实没那么“血腥”。
首先,没有所谓“高淘汰率”。那句“70人入学,20人留下,10人听懂”确实有出处,但是1970年代的事。现在,退课率大约3.3%,去年61人报课,59人完成,几乎满员通过。
其次,P-set 其实并没有花掉传言中的60小时。根据实际在读学生的反馈:加上上课与自学,平均20至30小时已属常态,真正爆肝的人极少。况且题目允许合作,这也极大降低了学习负担。
第三,评分很宽容。这门课不是来劝退的,它更像是一座训练场,把热爱数学的学生引导到研究型思维的轨道上。
这才是它最特殊的地方:不鼓吹天赋,不崇尚速成,而是强调时间与热情。
你可能以为,来读 Math 55 的人都是从小打奥数、参加 IMO 的天才。实际上,不少学生是普通数学爱好者,有人甚至大学前都没接触过严格的证明体系。
比如学生A,就坦白说自己“从来不是数学娃”,也没有奥数背景。第一节课甚至因为没见过“证明”而怀疑自己是否能撑下去。
还有学生B,本科原本不是数学方向,完全是被课程本身吸引进来的。她形容,“一开始只是觉得挑战大,后来发现课程本身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优雅”。
讲课内容的深度、抽象性确实令人窒息,但学生说,“只要肯花时间,就能跟上”。重点不在于你之前知道多少,而在于你愿意为此投入多少。
也正因此,Math 55 成为哈佛内部的一种文化现象。
学生们不只是来“上课”的,更是来“生活”的。他们在 P-set 中磨练技巧,在讲义上互相勾画注解,在深夜共同讨论一张图示到底对应哪个范畴中的态射。
也正因如此,这门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朋友圈”结构。外界看是精英团体,内部其实更像社群合作。数学,不再是一个人的孤独游戏,而变成了相互扶持的群体探索。
甚至,课程设置本身也反映了这种变化。
早年间,Math 55 的教学内容高度依赖教授喜好,有时一整年只讲拓扑,有时猛灌表示论,教学进度失控。
现在不同了。哈佛数学系尝试标准化教学内容,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有限时间内获得系统性的抽象代数与分析基础,并引入一定拓扑语言作为引导。这使得课程不再靠“刷人”,而是靠“带人”。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门“可接近”的硬课。门槛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但只要跨进去,你就得真拼。
当然,它仍然是美国最难的数学课之一,仍然是象牙塔中最硬核的选修。
但它也比你想象得更有人情味,更开放。
在讲台上的 Joe Harris 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很多概念刚开始看起来难以穿透,但只要你换一种语言,换一种图形,或者建立一点直觉,它们就会慢慢松动。
这或许正是 Math 55 的秘密:用最高的标准,去呵护最初的兴趣。
不是打击谁,而是接住每一个愿意试一试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