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可受毛主席疼爱了。孔东梅这个名字,包含着毛主席名字里的“东”字,还带着毛主席最喜爱的梅花的“梅”字。
孔东梅是中国红色家族的后代,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都在探寻红色文化,传承毛家的家风。
孔东梅参加活动的时候老是笑盈盈的。有人讲,从孔东梅身上能瞧见好多毛主席的影子,而且她下巴上也有颗痣。
1927年,贺子珍跟毛泽东在井冈山相遇了,到了1928年,他俩就在井冈山结为夫妻。
毛泽东结婚后,一直都特别体贴、爱护贺子珍,从来没冲她发过火。可在离开井冈山的时候,毛泽东却破天荒发了次脾气。
革命斗争越来越艰难了,队伍很快就要出发。可贺子珍哪舍得走,她讲:“我不想走,我想留在井冈山。”
毛泽东说道:“你这是咋弄的,老早就已经做了决定了,这会你咋又变卦了。”
毛泽东一脸严肃,贺子珍见状一下子就哭了,她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似的说道:“我就不走,说不走就不走。”
毛泽东心里可清楚得很,在井冈山待了这么些年,跟这儿的群众关系处得那叫一个好,哪能就这么舍得走哇,这儿的人可都是亲人呐。
毛泽东晓得贺子珍性子倔,他劝不动,也不愿再劝了,就去找贺子珍的好友曾志,想让曾志去劝劝。
贺子珍一见到曾志就说道:“哟,你咋也来当说客了?”
曾志瞧见贺子珍在给毛泽东收拾行李,心里明白,贺子珍虽说嘴上讲着不走,可心底到底还是有些软弱的。曾志就说道:“大媳妇还哭鼻子哟!”
贺子珍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曾志,我是真心不想离开井冈山,只要一想到咱们革命者要四海为家,我这心里就不好受。”
曾志拉住贺子珍的手说道:“贺子珍,你得相信毛委员,革命肯定会胜利的。”
1929年1月,军号嘹亮,红旗飘扬,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军,冒着凛冽的寒风,浩浩荡荡地从井冈山出发,向着赣南进军。
这时候的贺子珍眼里全是泪水,她不清楚以后会遭遇些啥,只是轻声说了句:“父老乡亲们,再见了。”
她怎么都没想到,从这儿离开井冈山后,居然过了30多年。一直等到1960年,贺子珍才有机会重回井冈山。
不过,贺子珍离开井冈山之后,就经历了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时期。那时候,党内的领导人老是定不下来,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也不稳固,红军总是遭遇挫折。还好有毛泽东为了党而克制忍让,一回又一回地把红军从危险和困境里解救出来。
那时候,毛泽东不只是工作上顶着特别大的压力,身体也吃了不少苦头,老是生病。多亏了贺子珍照顾得特别周到细致。
长征开始之后,贺子珍的压力就更大了。有一回在一个小山村休整的时候,冷不丁就碰上敌人飞机来轰炸了。贺子珍为了保护战友,自己受了特别重的伤,差一点儿就没命了。
毛主席知道这事后,就吩咐战士们,说啥也得带着贺子珍,可不能把她扔下。那山村里既没医生也没药,要是把贺子珍丢下,那就等于是让她去送死。
医生给贺子珍简简单单做了个手术就出发了。贺子珍身体里一直留着十几块弹片没取出来,就靠着这样坚强的劲头走完了长征。
按道理说,到了陕北之后环境就渐渐变好了,贺子珍本可以和家人过上幸福的小日子了。可她咋也没想到,一个决定就把她这一辈子都给改变了。
【远走他乡】1936年冬天的时候,贺子珍在陕北生了个女儿,叫娇娇,这娇娇后来就是李敏。
李敏刚生下来没多久,中央机关就要搬到延安去了,于是毛主席笑着讲:“娇娇可赶上好时候,刚生下来就要进城里去了。”
贺子珍生下娇娇之后,有一阵子和毛主席过得可好了。毛主席尽管每天要忙好多好多事,但对贺子珍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一家人那叫一个幸福美满。
但没过多久,贺子珍就发觉自己又怀上孩子了。老是怀孕,再加上身体里还有没取出来的弹片,贺子珍的情绪变得很糟糕。她好几次跟毛主席说,想离开延安,到外面去治病。
毛主席劝了好多次,可贺子珍还是赌气走了。等毛主席开完会回到延安的窑洞,就发现窑洞已经空空的,人都不在了。
1937年11月,古老的西安寒意渐浓,贺子珍登上了前往苏联的飞机,就此决定离开中国。
可历史终究是历史,贺子珍1947年才回国,这时候国内的环境早就有了特别大的变化,她想再回到爱人的身旁,已经没可能。
要知道,1940年的时候毛主席把李敏送到苏联去陪贺子珍。到了1947年,贺子珍就带着李敏回国了。不过李敏在苏联学的是俄语,回国以后对中文不是很熟。
最后,毛主席打算把李敏接到北京来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前,李敏终于回到了她父亲的身旁,打这以后就一直在中南海生活,还见到了妹妹李讷和后妈江青。
李敏跟后妈住在一块儿,可她心里一直念着贺子珍。平常只要有空闲时间,李敏就会跑到南方去探望母亲,还会带上些礼物,把毛主席的信件也一并带去。
1949年到1959年,就这么短短十年,过得可真快。李敏,从一个小学生变成大姑娘了,还交上男朋友了。
毛主席知道这事儿以后可高兴了。庐山会议刚结束没多久,毛主席就亲自出面,给女儿李敏把婚礼给办了。
婚后,李敏就跟丈夫孔令华住在菊香书屋的前院。过了两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毛主席给这孩子取名叫孔继宁。
孔继宁出生以后,毛主席就跟李敏说,把孩子带到上海去,让孩子去陪陪贺子珍,也好让孩子的外婆高兴高兴。
遵照毛主席的叮嘱,李敏带着孔继宁去了上海。贺子珍可喜欢这个外孙了,就如同当初照料李敏的时候那般,对他百般疼爱。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李敏和孔令华就从中南海搬出去了,开始过他们自己的普通生活。因为贺子珍身体欠佳,所以大部分时候,李敏都在上海陪着贺子珍。
1972年,上海那边传来喜讯,李敏又生宝宝了,是个女娃娃。当时毛主席生了重病,没办法出门,只看到了李敏从上海寄来的孩子照片,还让毛主席给孩子取名。
起名字这事儿,毛主席那可真是信手拈来,他的孩子名字基本上都是他老人家亲自取的。
这女孩是毛家第三代女性里的头一个女孩,毛主席寻思了一下,就打算从自己的名字里取一个“东”字出来。
而另一个字,就是毛主席最喜爱的梅花。
后来孔东梅讲:“我出生之后,外公瞅见我的照片,感觉我跟他在相貌上有点像,就打算从他的名字里取一个字给我当名字,我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可惜的是,孔东梅始终没见过她的外公。
后来孔东梅讲:“在我看来,我有个特别伟大的外公,我身上流淌着这样一位伟人的血液,我就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找寻自己的根源。”
孔东梅长大之后,常常到红色圣地去走访。延安她去了,湖南、江西等地她也去了。
孔东梅4岁的时候,毛主席逝世了。在她的记忆里,当时她还不晓得家里出了啥大事,可她清楚地记得家里人哭得特别伤心。
孔东梅6岁的时候被李敏接到北京上学去了。孔东梅打小学习就特别好,李敏和孔令华在她的教育上那可严得很。
孔东梅小的时候,李敏就叫她多读四大名著,还有不少古典诗词。说起来,李敏小的时候,毛主席也是这么要求她的。
孔东梅自己说,她妈妈喜欢浪漫主义的东西。她妈妈从小在俄罗斯长大,受那边文化熏陶比较多,不过更多还是外公教给她的。
1992年的时候,孔东梅考进了北京航空大学,成绩相当优异。她老是跟朋友讲,她其实是喜欢文学的,还梦想着自己能开家书店,就这么简简单单地生活。
她还在上大学,可家里却碰上了一堆事儿。孔令华在外地工作,李敏只能一个人在家里忙前忙后的,特别辛苦。中央的一些老同志察觉到李敏生活有困难,就对她伸出了援手。
孔东梅清清楚楚地记得,李敏给女儿打过电话,告诉女儿要用心读书,家里的事儿不用操心。她还记着,刘英奶奶给他们家帮了大忙。
1999年,孔东梅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上。她深思熟虑后,参考妈妈的意见,决定出国留学,然后就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国门。
孔东梅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察觉到中西方教育存在差距,她特别想回国。就这么盼着盼着,一直到2000年的时候,孔东梅突然收到了妈妈寄来的礼物。
李敏写了一本书叫《我的父亲毛泽东》,孔东梅夜里点着蜡烛读这本书,书里的故事让她特别感动。她怎么也想不到,在妈妈写的书里,外公的形象会是这么和蔼,这么平易近人。
没过多久,孔东梅就回到中国了。她,心里就想着要像妈妈那样,为红色文化出份力。于是,她就开始在全国到处走访调查。尤其是到了韶山这个地方,她查阅了一大堆资料,还到毛主席父母的坟上去扫墓了。
孔东梅沉淀了几年后,出了几本纪念外公外婆的书。有一回签售会,她瞧见一个老爷爷,突然就抱着书大哭起来。
一问才知道,这位老爷爷当年毛主席视察的时候见过毛主席。他可想念毛主席了,现在一看到毛主席的外孙女,对毛主席的怀念一下子就涌上心头了。
就在那一刻,孔东梅觉得吧,自己身为毛家的后人,身上的担子变得更沉了。
她讲:“我是毛主席的后人,没继承他老人家的物质财富,可得到了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如今就想做好一个中国人,把外公的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孔东梅又善良又大方,长得还特别好看。有人说她遗传了贺子珍的基因,这时候她就会很温婉地笑一下。
后来,孔东梅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可给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送去了温暖,那些考上大学的贫困孩子尤其受益,孔东梅一直都在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记】在孔东梅看来,外公他也是人,不是神,同样有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好些年了,贺子珍跟她说的那些话一直在她耳边回响,贺子珍说,得坚定自己的理想,自己选的路也要坚定地走下去,可不能因为一点小磕小绊就打退堂鼓。孔东梅开始创业之后,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改成“菊香书屋”了,这么做,一是为了纪念她外公,再一个也是随时提醒自己,读书的精神可不能丢。
她之前讲过,毛家的家风,她肯定会尽力传承的。外公和外婆她永远都不会忘,还有外公外婆留给后人的那巨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