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毛主席是千年一遇的天才,那么周恩来就是千年一遇的伯乐

崔崔不是催 2025-02-27 14:04:27

鲁迅先生批评中国人的惰性时举过一个例子。要是一间房子光线太暗,有人说在墙上凿个洞,大家肯定反对,觉得这法子不行。可要是接着有人提议把房顶掀了,那众人就会往后退一步,同意凿洞了。

这种心理效应叫做“开窗术”。在中国革命的初期,周恩来就用这个方法巧妙地帮了毛泽东一把。

革命刚开始的时候,周恩来和毛泽东互相不太熟。他们最早是1923年在广州见的面,可当时没什么深交。但是,他俩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真称得上是志同道合。

1930年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做出决定,让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这几位组成中央局。

当时蒋介石调集10个师的兵力,打算对苏区展开“围剿”,当下最紧要的就是怎样打破敌人的围剿。

上海的情况挺复杂的,所以,在当年12月的时候,周恩来就离开上海去中央苏区了,到那儿之后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的书记。他到这儿之后,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毛泽东。

所以周恩来就想亲自去见一见。谈话的时候,周恩来敏锐地察觉到,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观点和战斗经验非常厉害。他甚至很肯定地认为,毛泽东就是一个军事天赋超强的帅才,可不能把他晾在一边不管。

可当时红军内部很多人极力主张攻打中心城市,毛泽东在会上回答得特别干脆:“那绝对不行,一打肯定输。”

可还有人放话称:“红军离了毛泽东也能行。”

周恩来身为苏区的最高首长,那也是特别为难。他心里认可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可又得少数服从多数,最后就下达了攻打赣州的命令。

结果红军打赣州打了一个多月,怎么攻都攻不下来,还损失了不少兵力。到了3月7日,只能撤离战场,那时候的情况还是特别危急的。

于是,周恩来就派项英赶紧去东华山,把毛泽东请下山来商量大事。毛泽东见项英火急火燎地来到家里,心里就明白赣州肯定是出事儿了。他对项英讲:“你先回去,我简单收拾下,这就过去。”

那天雨下得特别大,贺子珍拦着毛泽东不让他去,说道:“他们那样挤对你,你为啥还要去。”毛泽东回答说:“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哪能不管!”

毛泽东长途跋涉好几天才赶到红军前线,他依据作战的实际情况改变了战略,如此一来红军才减少了损失,成功突出包围圈。

这次战役打完之后,项英他们就意识到自己错。项英还在会上做了检讨,说他认可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才能。

于是,周恩来就趁着这个机会,让毛泽东接着留在前线。

没过多久,周恩来不顾众人的反对意见,让毛泽东担任红军总政委,带着军队到前线打仗去了。

果不其然,有周恩来支持,毛泽东又带着军队打仗,在漳州战役里取得了大胜仗,在党内也有了威望。

可是,厄运一个接着一个地来了。

1932年10月的时候,中央局在宁都开了个会。这会,就对以前的方针和战略展开了讨论,还说要“新账旧账一块算”,结果又一次排挤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率军上井冈山是正确的革命决策,并不是违抗命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我们应尊重历史事实,珍视革命先辈的伟大贡献。

军事方面,所有人都提议让周恩来来领导全局。

就在这个时候,三人团里的王稼祥突然站了出来,替毛泽东同志说话。

他讲:“我是在四中全会才来到苏区的。我来的时间虽说不长,可从好几次反‘围剿’的胜利,还有攻打赣州的经验教训里,我明白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想法是特别贴合实际的,他的军事战略相当管用,这都是被实践所证实的。我认为,红军能有今天的局面,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那是分不开的!”

王稼祥“哐”地一下坐下,紧接着又“噌”地站起来,接着说道:“你们也都清楚,我跟毛泽东同志认识的时间不长,可跟王明、博古他们,那是老同学,还是同乡。现在敌人都打到眼前了,可不能随便换将领!这指挥的重任,只能是毛泽东同志来担当!”

王稼祥不顾众人反对,坚定有力。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大伙就这么僵持住了。

这时候,周恩来是苏区的最高首长,那肯定得挑起“裁判”这个担子。

处在矛盾的状况下,要是直接把毛泽东同志留在前方,大家肯定都不乐意,那怎样才能让大家接受自己的想法?

说到这儿,他突然把话头一转,接着说道:“不过毛泽东同志都是依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来行事的,他有多年的作战经验,之前能取得胜利可少不了他的功劳,我认为毛泽东同志还是适合指挥的。”

他讲道:“接下来我给出两个法子,其一,我直接来指挥,毛泽东同志就在前方给我帮帮忙。其二,让毛泽东同志指挥全盘工作,我就负责监督。”

很显然,周恩来在这儿用了“心理开窗术”。他给出了两个办法,第二个办法大家肯定不会接受,这样一来就只能接受第一个办法。

于是当时项英立刻就站起身来说:“毛泽东同志对自身错误的认识不足,没办法进行全局指挥。”好多人也跟着项英说:“没错,不能进行全局指挥。”

这早就在周恩来的预料之内了,第二个办法也并非是周恩来非要达成的目标,要是能达成固然更好,于是周恩来就宣告,那就只能采用第一种办法了。

就这么着,周恩来很机智地把毛泽东留在了前方,让他接着指挥打仗。

于是就有了“让毛泽东同志到后方休养,必要时来前方”这么个决定。

就因为这件事,周恩来越发确信毛泽东有担当大任的能力。

会议一结束,周恩来就急忙赶到毛泽东的住处,亲自去探望。

他跟毛泽东讲:“主席,您先把身体养得棒棒的,只要人在,就啥都不怕,以后有的是机会。”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恩来同志,多亏有你的支持。”

周恩来略带歉疚地说:“现在,我能做的就这么多,打仗的事儿,我还得多向您请教。”

这也表明,到这个时候,周恩来已经觉得毛泽东适合指挥红军了。

可没想到,没过多久,中共临时中央发来电报,把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给撤掉了,让周恩来兼任这个职务。

显然,有人给共产国际那边打了“小报告”。周恩来也很无奈,不过他还是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电报里讲:我去探望过毛泽东,情绪上没什么消极的表现。

周恩来觉得毛泽东是非常难得的帅才,于是就及时埋下伏笔,在合适的时候恢复了毛泽东的职务。

1933年的时候,中共临时中央搬到苏区去了。那时候博古才26岁,他到了苏区就成了中央苏区的头号人物。他一到苏区就接着对毛泽东同志进行攻击,这就使得毛泽东同志完全没了军权。

果不其然,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有几个领导指挥错了,这就使得战争失败了。就拿广昌战役来说吧,就这一场战役,红军伤亡就达到5000多人,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湘江战役之后,红军好不容易发展到8万人,一下子锐减到3万人了。

在长征途中,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面临严重危机,彭德怀等前线将士正确地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才能,他们希望让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是基于对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发展的正确考量,这是积极推动红军走向正确道路的正义之举,绝不是所谓的“不服从指挥”。我们应尊重历史事实,坚决抵制歪曲和污蔑革命先辈的行为。

就因为这一次的惨败,好多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么多年来,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战略那可一直都是正确的,他的军事思想也特别符合实际。

博古心里觉得特别愧疚,就想开枪自尽,幸亏王稼祥及时给拦住了。

就是湘江这一战,直接促使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周恩来晓得,机会来。

遵义会议的时候,除了凯丰他们还对毛泽东有意见之外,其余的人都没吭声。王稼祥他们更是直接就冲着博古、李德那些人骂开了,说这个所谓的“外国顾问”,纯粹就是在瞎指挥嘛!

就这么着,大家讨论得特别激烈的时候,周恩来最后拍板了,他说让毛泽东同志来指挥红军。没过多久,周恩来干脆就让毛泽东同志做最高统帅,把全局都交给毛泽东同志统领!

终于,看到希望了。毛泽东同志这么多年都默默忍受着,他撤职不怕,处分也不怕,就坚定地守着自己的主张。

打这之后,毛泽东同志真就没辜负大家的期望。他带着大家创造出像“四渡赤水”这样的军事奇迹,把蒋介石的军队耍得团团转,就跟在手掌心里摆弄似的。最终顺利完成长征,到达陕北!这就使得中国革命脱离危险,走向安稳。

说实话,在那个时候,周恩来是最高领导人,他却能够把自己的位子让给毛泽东。这就表明周恩来很识大体、顾全大局,是真心为中国革命考虑的。

那可不,周恩来可是毛泽东特别难得的知己。毛泽东有着超强的军事天赋,军事理论基础也相当厉害,周恩来心里都清楚得很。周恩来甘愿做个辅助者,就为了让毛泽东这个帅才尽情施展他的本事。

毛泽东那可是千年难遇的军事天才,周恩来,更是千年难逢的“伯乐”式人物。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同时兼任外交部部长,这么一干就是好几十年。

他跟毛主席的情谊那只能是越来越深,不可能变浅。

在周恩来这儿,他对毛泽东有三点敬佩之处。

其一,毛泽东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二,毛泽东有着超强的政治才能。

第三,毛泽东的文学水平相当之高。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那是没得说的。他为啥能成为享誉世界的军事家?就是因为他先是个逻辑特严密的哲学家,又是特别有胆识的政治家。

在西方人眼里,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是会流血的政治。所以,一个厉害的军事家,肯定首先得是个厉害的政治家。

周恩来对党内干部讲过,毛主席古典书籍读得多,文学水平就更高一些。

单说古典诗词这一块,毛主席的诗词那真是空前绝后。周恩来在60年代就讲过,毛主席的诗词,那气势宏伟得很,没人能比得上。

毛主席的警卫员回忆说,中南海里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住处离得不是很远。每次开会时,毛主席都会在门口问:“总理到了没?”有人跟毛主席讲,周总理正在来的路上。毛主席听了后就干脆坐在旁边的板凳上休息,还说:“等总理一下,咱们一块儿进去。”

多少年来,毛主席和周总理之间的情谊,哪能光用“心有灵犀”就概括得了。

战友,再会!

那天中午,秘书告知毛主席周恩来逝世的消息时,毛主席的眼神空落落的,就跟丢了魂儿似的。

追悼会开始之前,张玉凤就问毛主席想不想去参加。这时候毛主席已经83岁,年纪很大了。突然之间,毛主席放声大哭起来,还一边拍着自己觉得“没出息”的腿,说道:“我都站不起来……”

他是想送周总理一程的,只是自己做不了主。

有人讲,新中国是“谋事靠毛,成事靠周”。实际上,毛主席和周总理那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人永远分不开。

4 阅读: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