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产业集众多信息技术为一体,涵盖多个产业链环节,且由于其模块化特征具有高度融合全球价值链的属性,现今不仅是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更是全球重点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
近几年我国的手机产业发展也是日益蓬勃,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知名手机品牌,各大国产手机品牌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中小米手机在国内中端智能手机市场的迅速崛起成为了国产智能手机企业学习的典范。
在移动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原本的互联网时代也逐渐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过渡。根据易观智库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5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gf]e5d2[/gf]模已经达到了7.9亿,占中国2015年总人口数13.73亿的57.54%,同比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了8.22%。
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一方面给智能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一方面带动了智能手机APP软件行业的发展。各大手机品牌在不断创新升级和自我更新迭代的同时,也面临着相互竞争的挑战。
作为世界手机巨头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HTC、黑莓、谷歌也都在这股浪潮中抢占自己的地盘。作为功能机时代的霸主,诺基亚并没能在智能机时代巩固自身的地位,而却在宣布破产不久后被微软收购。三星和HTC却在智能机时代刚刚到来之时脱颖而出。
而在安卓阵营中,三星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长期瓜分了约三分之一的全球智能手机份额。反观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国际知名的智能手机品牌。
由于这些国际智能手机品牌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导致中兴、华为、酷派、联想、魅族等国产智能手机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有限。并且这些品牌定位更多是在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却依旧牢牢地把控在苹果和三星等国际智能手机品牌手中。
此时国内的少有的几个知名的手机品牌还尚未完全打开市场,在技术和知名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对于当时国内的手机市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小米公司从2010年成立开始,致力于对安卓系统的深度定制,也就是现在为人熟知的MIUI系统。MIUI系统通过一周一迭代的方式不断完善用户体验,吸引了一大批用户的使用。
2011年小米公司顺势推出了小米手机1代。相对于市面上大量的主流智能手机,有着更加流畅的安卓系统,高规格的硬件配置,以及亲民的价格。小米公司对安卓系统进行了深度定制,并将其命名为MIUI。
在系统的选择上,小米手机无法选择使用封闭独占的苹果系统,也没有使用日薄西山的塞班系统,而是以安卓系统的适配进入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安卓系统的开放性以及操作的便捷使其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国内外的智能手机企业纷纷投向安卓阵营。
对于一家新兴的智能手机企业来说,安卓的开源性能让使企业通过较为容易地方式适配智能手机硬件来进入手机行业。同时,安卓的开源性使软件的接入也更加便利,有更多的程序员愿意在安卓系统上编写软件。小米选择安卓是正确的。
在安卓系统与1000-2000元所组成的战略群组中,多为联想手机与华为手机等国内智能手机,避开了大多数国际智能手机,在价格策略上倾向于更低的售价,避免在价格上与国际智能手机进行正面竞争。
小米手机也同样采取低价模式。
同时,小米手机关键的智能手机元器件采用了当时的旗舰配置,即搭载于同为安卓系统的三星手机、摩托罗拉手机、HTC手机等4000元以上价格的高端机型之上。高端的硬件配置与相同战略群组的竞争对手相比,存在着天然的配置优势。而相比于同等配置的手机产品,小米又极具性价比,拥有价格优势。
小米手机在销售上采用了类似戴尔的直销方式,通过互联网直销,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销售给终端用户。小米公司除了在天猫上销售小米品牌的商品,同时还自行打造了B2C电商平台来销售小米商品。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用户,并且为了让用户能在小米公司打造的产品圈中自娱自乐,其开设了小米网论坛以供用户们相互学习、相互答疑和相互交流。
小米公司在营销上也对传统方式进行了革新。通过微博、QQ空间、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低成本宣传,来扩大小米手机的知名度,增加用户的粘性。小米手机采用了单品爆款的销售策略,让小米的受众迅速增加,销售额高速增长。
在2014年,小米公司一共销售了6112万台手机,增长了227%总含税收入为743亿,增长了135%。小米以450亿美元估值完成E轮融资。然而,小米手机经历了短暂的初创成功,却又不得不面对迅速逼近的严峻挑战。那么促使小米手机快速取得成功又极速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米手机初创的成功也引来了竞争者的竞相效仿。但是不断饱和的市场,对小米手机乃至竞争者都是严峻的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者所分割。
据新浪科技的报道,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在2015年两会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小米公司在2015年计划销售8000万到1亿台智能手机,销售总额预计为1000-2000亿人民币。
然而,随着竞争的持续加剧,模仿者与创新者的不断涌现,小米手机在2015年的销售中未能达成雷军定下的8000万台智能手机的销售目标。并且,在2016年也遭遇了智能手机销售的滑铁卢。
继2016年第一季度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2016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再次遭遇滑铁卢。据市场研究公司统计数据,2016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销量仅1553.07万部,市场份额仅4.5%。
小米遇到的问题首先是流量不够了,互联网战争就是产品和流量。2016年,小米一口气请了梁朝伟、刘昊然、刘诗诗等多位明显来代言。依靠明星代言策略,小米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职场新人等年轻群体,也为小米接下来的商业发展打开了流量。
在快速调整一年后,小米也算是起死回生,成功逆转了局面。雷军在一次发布会上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销量下滑后,能够成功逆转的,除了小米!事实证明,小米确实也做到了。
小米品牌自创立起,不断克服瓶颈,不断创新,在中国市场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也是值得国内手机品牌和其他行业产品学习的地方。只有直面挑战,不断创新,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
近几年,业务板块也逐渐拓展开来。诸如,体重秤、血压计、蓝牙手柄、平衡车、空气净化器、空气炸锅、水质检测笔等智能硬件以及移动电源、插线板、耳机、音响等小配件之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
现如今在国内提起小米这个品牌,不仅是中国知名企业的标志,更是性价比、亲民的代名词。
总得来说,小米的前几年可以说是过得顺风顺水,靠着物美价廉的产品打破了高价国外品牌对于国内手机市场的垄断。但是后期华为OV等品牌的崛起使得小米的市场受到了一定打击,同时也失去了销量榜首的位置,但在行业内的地位仍是十分稳固的。
现如今,小米手机和小米旗下的其他产品也是达到了几乎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尤其是手机、家电等智能领域产品,凭借着其超高的性价比和过硬的质量,深受大学生和刚刚步入职场的打工人的喜爱。
对于一个品牌,一时的成功或许是很容易实现的,但要是想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持续创新,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策略调整。拿小米来说,品牌一路走来也是经历了很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