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天,4月份那会儿,四野的先头部队一路往南,走到了鸡公山。就在这时,他们收到了上面的新任务,说是要组建一个新的兵团。于是,原先的先头部队就变身成了12兵团,司令和政委都是萧劲光来当,副司令呢,是陈伯钧和韩先楚两位,参谋长则是解方。
陈伯钧不光是兵团里的头号副司令,他还同时管着45军,当上了军长。
邱会作身为45军的政委,对他被任命为军长的事心里有点忐忑。陈伯钧在日记里头提到,他和之前的军长聊过45军的一些事儿。听说现在邱会作有两个担心,一是觉得自己资历老;二是怕我干不好这个军长的工作。
聊起资历深,陈伯钧1927年就加入了党,那绝对是老前辈了。不过,这好像并没有让对方心里犯怵,毕竟黄军长也是经历过井冈山的老资格。可能让邱政委心里打鼓的是,担心陈伯钧工作做不到位。
45军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北民主联军里的第8纵队,再往前呢,它就是热河军区的地方部队。
热河军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它原本是冀热辽军区手底下的一支队伍。冀热辽呢,又是晋察冀那边管的一个部队。到了1947年,冀热辽这块儿扩大了,变成了冀察热辽军区,然后就归了东北军区管。那会儿,他们还整了个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
8路纵队在秋天发起的攻势中,连续三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干掉了一万多敌人,队伍里士气高涨,上面的领导部门还给了表扬。不过,原来的司令被调走了,换成了段苏权来带领大家。
段苏权是从政工工作起步的,他行事讲规矩,当政工干部时相当靠谱。但命运却让他坐上了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的交椅。虽说解放后他转任地方军区司令,但实际上,他带兵打仗的经验并不多。辽沈战役那会儿,他领导的部队频频出岔子,还因此被总部给点了名。
打仗前,罗政委特意跑去纵队那边跟大家聊了聊,他希望大家能拧成一股绳,一起帮司令员分担点压力。
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后,由于在那时的表现,我被留在了东北军区干机关,没跟着部队入关。后来,上级又把以前的司令调了过来,让他指挥我们参加平津战役。那场战役我们打得相当出色。整体来说,部队也在慢慢变得更好。等到要南下中南的时候,上面又派了陈伯钧来当我们的军长。
陈伯钧在土地革命那会儿,职位可不小,做过军长、参谋长、师长,还有军团长这些大官。但抗战一开始,他就从火线被调到了后方,干起了抗大的训练部长、二分校的校长,还当过军政学院的副教育长,以及在陇东留守的385旅副旅长。到了解放战争,他又转到了东北军政大学当教育长,还做了上干大队的大队长,以及第二前线指挥所的副司令。
尽管他有过指挥打仗的经历,但他自己也承认,已经很久没有真正和部队一起打仗了。虽说之前在前线指挥岗位上有将近一年的实习时间,但说实话,还是缺少实战的经验。
陈伯钧心里清楚自己有哪些不足,上级可能是想多给他练练手,多给他点机会。
不过,45军政委心里头琢磨着,去中南那边打仗,这活儿可也不简单。他自己算是个老兵了,但实战的经验还不算多,能不能把这差事办好,他心里头直打鼓。毕竟,部队之前因为在辽沈战役里的表现挨过批,也在平津战役里头受过表扬。
在往南打的时候,45军的情况跟政委预想的不太一样。因为得跟其他部队一起配合打仗,135师直接被总部的大领导指挥上了,在衡宝那场大战里挑了大梁。衡宝战役,算是南下路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动用的兵力多,打掉的敌人也多。
陈伯钧军长只干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因为工作需要被调走了。说实话,他在战场上还没大展身手呢,敌人那边就已经士气全无,溃不成军,就像是被秋风卷走的落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