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从"审蒋"到"放蒋",6天苏联做了什么?让我党态度大变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9-23 07:30:47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1936年12月,西安,一场政坛“绑架案”正在发酵。张学良和杨虎城突然扣留了蒋介石,把国民党顶头大佬关进了临时监狱。这事一出,全国震惊!

中共开始讨论,是该审判这位曾经“剿共”不止的总司令,还是趁机逼他抗日?但6天后,剧情急转,张学良竟然亲自送蒋上飞机,和平放人!

背后发生了什么?苏联的“国际电话”又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切,成了抗日战争前夕最扑朔迷离的政治博弈。

审蒋计划?真不是段子!

1936年12月12日,一个平常的日子,却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刻。张学良和杨虎城突然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这场戏剧性的西安事变就此拉开了帷幕。

蒋介石被扣押的消息一传出,整个中国政坛都炸开了锅。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领袖,刚刚宣布要集中精力“剿共”,结果转眼就被自己的部下关在了西安。这一事件不仅让蒋介石手足无措,也让中共中央一时陷入兴奋和混乱之中。

那时候,中共对于蒋介石的态度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蒋介石多年来一手策划的“围剿”让共产党损失惨重,可以说双方的仇恨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所以,当得知蒋介石被扣押时,中央内部激起了一个想法:审判蒋介石!这不是开玩笑,确实有人认真考虑过审蒋,并让全国人民看看蒋介石的“罪行”。

当时,张学良也没反对这个提议。作为发动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曾公开表示,这次兵谏的后续处理“要交给公论”。张学良的态度让蒋介石心里发毛,他意识到自己很可能要面对公众的审判了。而审判的结果——他不敢想。

其实,不止蒋介石不敢想,中共中央内部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审蒋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旦审蒋成功,那么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势力肯定会全面反击,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内战。

内战的风险很大,尤其是在中国面临外敌入侵、国内抗日呼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任何内战都会削弱中国的力量。所以,中共中央开始冷静下来,认真评估审蒋的后果。

审蒋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南京那边已经调兵遣将,准备来西安“解救”蒋介石,万一打起来,整个局势会失控。就在此时,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中共中央面前:国际形势的变化。

苏联的态度,也成了中共重新思考“审蒋”问题的关键。

苏联背后的“联蒋”棋局

在西安事变之前,苏联对中国的态度一直有些模糊。最早,苏联对蒋介石并没有太多好感,毕竟蒋介石一直在国内“剿共”,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背道而驰。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德日同盟的逐渐成形,苏联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936年,苏联发现自己可能面临来自东西两边的夹击。西边是德国,东边是日本,两国的扩张野心显而易见。此时,苏联开始担心,如果中国在德国的调解下,与日本达成妥协,苏联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为避免这种局面,苏联决定改变策略,从“反蒋”转向“联蒋”​。

苏联的算盘打得很精,他们认为,拉拢蒋介石是保证苏联在远东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苏联不希望看到中国陷入内战,更不希望蒋介石被审判。1936年7月,苏联就开始了对中共的政策干预,批评中共当时的策略不利于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爆发后,苏联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方面,蒋介石被扣押,意味着中共有机会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如何处理蒋介石,决定了中国的未来走向。苏联不希望中共与蒋介石的矛盾加剧,而是希望借此机会,推动中国内部达成一致,共同抗日。

12月20日,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共中央发出了指示,明确表态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避免内战。苏联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不能审判蒋介石,因为这将导致中国内战,从而让日本和德国渔翁得利​。

这一消息传到中共中央后,立刻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虽然中共内部仍有一些人主张审判蒋介石,但更多的领导人开始认识到,苏联的观点不无道理。中国此时的当务之急是抗日,而不是内战。

经过短短几天的激烈讨论,中共中央最终决定转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审蒋的计划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与蒋介石谈判,并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释放他。这一转变不仅避免了中国陷入内战,也为未来的国共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放蒋?张学良的最后博弈

尽管中共中央已经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但事情还远没有结束。放蒋这件事,对于张学良来说,也是个大难题。

毕竟,扣押蒋介石的风险他承担了,放了蒋介石之后,蒋会不会翻脸不认人,来个“秋后算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张学良。

张学良的部下也有许多人反对立即放蒋。他们认为,在蒋介石没有履行全部承诺之前,绝不能轻易放人,毕竟蒋介石是个说一套做一套的老手。张学良自己也有些犹豫不决​。

12月23日,谈判正式开始。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与蒋介石展开对话,蒋介石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承诺停止内战,集中力量抗日,并同意改组国民政府,容纳更多的抗日力量。这让中共看到了希望,也让张学良有了放蒋的理由。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问题又来了。张学良的部下在得知谈判结果后,意见并不一致。

许多人认为,蒋介石虽然做出了承诺,但谁能保证他回到南京后不会反悔?他们坚持认为,必须等蒋履行承诺后再放人,否则一旦放了蒋,未来的局面将失控​。

此时,张学良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一方面担心蒋介石的报复,另一方面又觉得继续扣押蒋介石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张学良决定冒险一搏。

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离开西安,释放了这个曾经被他扣押的国民党领袖。这一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有些人认为,张学良不应该那么早放蒋,因为蒋介石的承诺还没有兑现。但张学良已经下定决心,他相信这次放蒋是避免内战的唯一出路​。

西安事变就这样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博弈中落下帷幕。从最初的“审蒋”到最后的“放蒋”,短短6天时间里,中共中央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背后,苏联的介入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它为中国未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国共两党有了进一步合作抗日的可能。张学良的冒险决策虽然存在争议,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为中国的抗战打开了一扇新窗。

参考资料

苏联“联蒋”政策与西安事变 2013-11-04北京日报

从审蒋到释蒋:中共处理西安事变的决策转变2011年-11-16 来源:光明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