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只剩一纸文书?沪上新型“干婚”模式引争议

2025年3月,上海民政局窗口前,32岁的李小姐和丈夫张先生平静地签下婚内财产独立协议。

这对毕业于复旦、交大的金融精英,用法律文件明确约定婚后各自承担房贷、各自管理投资收益,甚至精确到每月共同生活开支的AA比例。这种被称为“干婚”的契约式婚姻。

正以每月超200对的增速在上海扩散,并向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蔓延。倒退回2022年的黄浦江畔,当李小姐还沉浸在跨国投行工作中时,一场相亲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毕业于麻省理工的相亲对象张先生,见面首句话竟是:“如果结婚,我支持你继续派驻纽约。”这对高知男女用三个月时间起草了23页的婚姻协议,将生育权归属。

职业发展优先级等敏感问题全部量化。在他们价值千万的婚房里,两个独立书房比主卧面积还大。这种极致理性的婚姻模式,实则植根于残酷的生存现实。李小姐同事王女士。

曾因生育二胎被调离核心岗位,丈夫却在互联网大厂“996”中突发心梗。她的遭遇在陆家嘴金融圈引发震动,直接导致当年该区离婚率飙升18%。而张先生的大学室友陈博士。

因承担不起静安区每平15万的婚房首付,最终与恋爱七年的女友选择“租房结婚”,却在育儿问题上屡屡爆发争吵。深入观察发现,选择“干婚”的群体呈现三大特征。

85%双方年薪超50万,67%持有海外学历,91%名下有婚前房产。他们像经营企业般运作婚姻,虹桥某律所的婚姻契约专项服务,收费标准已从2020年的5000元飙升至现在的8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

38%的“干婚”夫妻存在事实分居,却在人前维持着体面形象。这种颠覆传统的婚姻形态引发社会学者的忧虑。华东师范大学家庭研究院2024年的跟踪数据显示,“干婚”夫妻的情感亲密度比传统婚姻低41%。

但离婚率反而下降23%。研究负责人林教授指出:“当年轻人把婚姻拆解成风险可控的模块化合作,实质上是在用商业思维对冲情感不确定性。”外滩十八号的顶层餐厅里。

李小姐摇晃着红酒杯坦言:“我们这代见证过太多婚姻崩盘案例。与其被彩礼、房产、育儿这些炸弹摧毁,不如事先做好爆破防护。”她手机屏幕闪烁,显示明日飞往新加坡行程。

这对夫妻的下个议题,是谁该为跨国工作调动产生的分居成本买单。当结婚证沦为防风险的商业契约,当洞房花烛变成法务谈判,这种极致理性“干婚”模式。

究竟是文明进步还是情感荒漠。黄浦江的夜色里,万家灯火中闪烁的,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深重生存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