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出手!“自动驾驶”宣传乱象或终结?

带你遇见世界 2025-04-19 11:17:19

2025年3月29日,一辆搭载智能驾驶系统的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事故,导致三名年轻人死亡。这场悲剧不仅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强烈质疑,更成为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的转折点——技术跃进背后的安全隐患终于被推至台前,倒逼行业监管体系的重构。

事故调查显示,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L2级辅助驾驶状态,但系统未能识别前方障碍物,导致碰撞发生。这并非孤例:据统计,2023-2024年国内与智能驾驶相关的交通事故增长超60%,涉及系统误判、功能滥用等问题。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将“城市NOA”“无图自动驾驶”等概念包装成营销噱头,甚至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例如某品牌宣称“三年脱手开、五年闭眼开”,而实际技术仅支持有限场景的辅助功能。消费者被误导为“自动驾驶”的过度信任,最终演变为用生命为技术不成熟买单的惨剧。

事故发生后,工信部迅速启动行业整顿。在技术标准层面,2026年7月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增三大严苛测试:

1. 热扩散测试:触发条件从“着火前5分钟报警”升级为“全程不起火、不爆炸”,且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2. 底部撞击测试:使用直径30mm的钢球以50km/h速度(对应150焦耳能量)冲击电池底部,要求电池无泄漏、无破裂;

3. 快充安全验证:300次快充循环后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同时,《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于2026年1月生效,首次将车辆外部连接、数据加密等纳入强制规范,填补了智能汽车网络安全的监管空白。

在宣传层面,4月16日工信部明确要求: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术语,统一为“组合驾驶辅助”;禁止“代客泊车”“脱手操作”等误导性功能描述;

车企需在技术参数表中详细披露辅助系统边界及OTA升级风险。新规直接冲击行业生态,例如智驾供应商地平线原定发布的“SuperDrive高阶智驾方案”被迫调整宣传策略,而大众迅速推出符合规范的“拟人化辅助系统”,以提升智驾安全性能。

监管升级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技术验证成本陡增:车企需对每项OTA升级进行备案,并完成超千次安全仿真测试;另一方面,营销话语体系重构,此前依赖“智驾平权”概念的品牌面临转型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倒逼责任划分机制创新。业内专家提出,未来L3级以上系统需建立“车企事故兜底”制度,通过保险联动与技术验证双重保障用户权益。这与欧盟R155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形成呼应,推动中国智能汽车标准与国际接轨。

监管并非扼杀创新,而是引导行业从“营销竞赛”回归“价值创造”。例如,智驾供应商地平线通过软硬一体技术,将城区NOA接管率降至零,并以“世界模型”实现无图推理,展现技术突破的可能;吉利则参与制定电池底部碰撞国标,通过30万次仿真测试推动安全技术普及。数据显示,2025年L2+级智驾渗透率预计达65%,但消费者调研显示,70%用户仍将基础安全配置视为购车首要考量。

这场由生命代价引发的监管风暴,终将推动行业形成新共识: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构建“人车共驾”的安全生态。当技术光环褪去,唯有敬畏生命、坚守底线,才能让智能化真正成为出行革命的驱动力。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 2025-04-19 14:11

    按规定,这个天天吹宇宙第一,遥遥领先的,L2.99999的违法份子,最少得判10年至无期,造成重大伤亡可判死刑。谁会是第一个吹比判刑的,敬请关注。

    淡定 回复:
    你哄蒙家的连比锥桶还大的羊都识别不了,当场干死11只!还吹是断代式领先世界的智驾!
    光明 回复:
    我米的自驾就像降伞一样,找不出0差评,网上也没有自驾视频[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