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橘罐头呐
编辑 | 青橘罐头呐
前言
事故发生之后,小米打破沉默,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事故正面回应六大问题。
而这六个回答中,前五个或许在意料之中,但第六个却让人大跌眼镜。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回答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小米到底透露了什么内幕?
小米回应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故事正在上演。
它的主角是小米,靠着手机打开知名度,随后涉及多个领域,更是跨界到造新能源电车的公司。
其创始人雷军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他为小米汽车设定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销售目标。
然而时间的画卷徐徐展开,SU7的销量如同一匹黑马,在短短11个月内突破了32万台。
这个惊人的数字不仅实现了雷军的承诺,更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不过3月29日一场发生在安徽池祁段高速公路上令人心碎的车祸,让小米su7再次登上热搜高位。
小米的SU7在行驶中与施工区的隔离带发生碰撞,事故发生后车辆起火,车内的三名乘客不幸遇难。
这起事故不仅让人痛心,还让原本倍受关注的小米SU7的智能驾驶技术成为了焦点。
众所周知智能驾驶技术是未来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小米作为国内科技巨头之一,其进军汽车行业时带着巨大的期许。
在发布会上,小米的雷军曾豪言,SU7不仅能轻松应对多种障碍物,还能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中自如地驾驶。
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人不禁感到不安,而网友也提出了不少质疑。
事故发生后,网友和车主们纷纷提出质疑,原本看似强大的智能系统,究竟在关键时刻为何未能发挥作用?
事故发生后,小米公司迅速回应,称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在使用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模式。
并且系统确实发出了障碍物警告并开始减速。
但令人惊讶的是,尽管NOA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减速效果,车辆还是未能成功避开前方的障碍物。
而小米在第二次回应大众关心的6个问题的时候,在会带最后个问题“事故发生时,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时候。
小米方面表示,尽管该功能能够应对某些障碍物的检测,但在面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时候,无法发挥预期效果,而这一反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
毕竟在小米发布会上,对su7的高速领航辅助(NOA)功能时候,也着重的提到了“施工避让”这点。
自然在小米官方的回应中,也表示NOA的“注意障碍”是启动了,也开始了减速,而在车主接手驾驶后,就退出了。
小米也是回应了紧急制动 (AEB)功能的适用范围,虽然工作速度是在8-135km/h之间,但对一些障碍物是不响应的。
然而如果你听了小米的发布会,可能会觉得这个车简直是科技的奇迹,可以在任何复杂道路上游刃有余。
可是当你把车开上路,遇到像施工路障这种情况时,却发现所谓的智能驾驶系统“打了折扣”。
自然这起令人伤心的事故中,最引起关注的问题就是智能驾驶这方面,而所谓的智能驾驶也成为了很多车主购买车时候的首选。
而这次事故中的一位遇难者家属 ,就曾多次的提醒女儿,不要过度的依赖智能驾驶。
那么,智能驾驶究竟是什么,到底还可靠吗?
智能驾驶的承诺
不少汽车专家指出,智能驾驶技术,特别是当前的L2级智能驾驶(辅助驾驶),仍然处于发展和测试阶段,存在不少漏洞和局限。
所谓的“辅助驾驶”更多的是一种“驾驶辅助”,而非完全的自动驾驶。
也就是说驾驶员依然需要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接管控制。
这就像你在开车时开了定速巡航,车子会自动保持速度,但如果前方有突发的障碍物,车子并不能像你想象中那样迅速作出反应。
所以即便车企宣传的自动驾驶功能很酷,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它还是需要驾驶员的配合,毕竟目前的技术距离“完全自动驾驶”还差得很远。
换句话说,没有人能否认智能驾驶的未来潜力,但目前的技术,显然离完美还差得很远。
而小米这次的事故恰恰是这种技术局限性最直接的体现。
事故发生时NOA系统虽然检测到了路障并做出了警示,但由于其功能设置的局限性,依然未能成功避让障碍。
网友也评论,这是出事了就甩锅啊。
这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失望,更何况小米在发布会上曾强调过“能够识别雪糕筒、三角锥等常见障碍物”。
随着事故细节逐渐披露,小米公司和雷军的回应也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上。
小米不仅发布了关于事故的详细说明,还向公众承诺将持续配合警方的调查。
不过对于小米的回应,虽然表面上看似诚恳,但不少网友依然不买账。
很多人认为事故发生时,车主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而且关于智能驾驶的宣传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差距,依然让人心有余悸。
小米在发布会和随后回应中的“真话”,从另一个角度也暴露了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另一层深意。
回顾小米SU7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问题,即便车企推出了号称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但在关键时刻,它依然无法真正做到“智能”。
事发时车辆正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中,车速达到116km/h。
这个技术本应帮助车辆自动识别并避开路障,但现实操作中发生的事情却告诉我们,它并不完美。
系统检测到了障碍物并尝试减速,但在实际操作中,车辆依然与施工隔离带发生了严重碰撞,导致悲剧。
广州日报2025-04-01——小米汽车解答SU7高速事故六大疑问:涉及车门是否被锁、AEB是否工作
大象新闻2025-03-07 ——雷军:成功来得猝不及防,SU7上市11个月销量超32万台
新华社客户端2025-04-02——小米回应难消市场质疑 业界呼吁车企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