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暮夕月”到“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中秋皆好月?

呵呵呵文化 2024-03-14 00:59:37



本文约1700字。

古人诗词多好月,尤以中秋之月为甚。

那么,为什么中秋世人皆好月?谁又是中秋第一赏月之人?

其实,从古不识月到现在的中秋赏月诗词,诗词盛谈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秋暮夕月”

上古时期开始,祭祀就是上至君王,下至平民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古人宇宙观以“三才”天地人为基本元素,所以,祭祀的对象也就是天地人。

加上对自然现象和祖宗的崇拜,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先人的宗庙称享。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那么,天神里主要就是天、日、月、星、雷、雨、风等自然现象诸神;

地神里主要是山、水、社、火等源于大地的诸神;

人神里主要是祖先、圣贤、行业神等源于人类生活的诸神。

祭祀有祭祀的对象,当然也就是祭祀的时间。

贾谊在《治安策》里说道:“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而“夕月”(即祭月)这一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风。

秋风的来源可见《春秋繁露·阴阳出入》,“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典瑞》注道:“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史记·孝武本纪》中,裴骃集解引应劭注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东门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后来因为秋风这一天经常没有月亮,夕月难免遗憾,历法融合,就把夕月这一天从秋风这一天移到了夏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也就是现在的中秋节这一天。

二、“八月十五中秋节”

秋暮夕月转到了中秋节这一天,那么,夕月又如何变成了赏月呢?

“中秋”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周公旦的《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其中言道:“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诸侯载旂,车吏载旗,师都载旃,乡遂载物,郊野载旐,百官载旟,各书其事是与其号焉,其他皆如振旅,遂以獮田,如搜田之法,罗弊,致禽以祀祊。”

“中秋”就是仲秋,是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乃是三秋之中,所以叫做“中秋”。因为月圆而亮,所以又叫做“月夕”。

欧阳詹在其诗《玩月》中序云:“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诸月数,则蟾兔圆,故曰‘中秋’。言此日为三秋之中也,又谓之月夕。”

中秋节作为佳节赏月,源于唐太宗。

在欧阳修的《新唐书·礼乐志》中,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民间以月饼相送”之语。在太宗期间,中秋已经是朝堂和民间的盛大节日了。而此时,中秋节也从夕月变成了赏月,月代表团圆,而民间代表团圆的月饼等节日小食也就随之出现了。

北宋期间,官府正式把中秋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明确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唐宋以降,中秋赏月就变成了全国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春夏秋冬皆有月,为什么非得是中秋节这一天赏月,除了上述的历史演变原因,还有气候的原因。

如,欧阳詹在《玩月》序言道:“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也是一种很合理的解释。

三、“千里共婵娟”

用文学形式来咏月往上可以一直追溯到《诗经》。

《诗经》中的《月出》一篇关于月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最早记载了月光下的思念之情。

从先秦以后,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咏月的诗词几千首,仿佛天上星月一般浩瀚,而其中,专写中秋明月的诗词也有几百首,可谓天上一轮明月,地上满地锦绣文章。

而中秋诗词中,尤以东坡的《水调歌头》冠绝古今,可谓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世间再无中秋诗词。

至于中秋咏月诗词鉴赏,编者另有文章发布,此处就不赘述了。

秋暮夕月

0 阅读:0

呵呵呵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