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军方在西太平洋天宁岛的大规模军事工程引发国际观察家讨论。这座二战时期的战略要地,在沉寂数十年后突然重现活力——卫星图像显示,岛上2400米的旧跑道被延长至3000米,生锈的机库正被改造成现代化设施,港口区域新增巨型燃料储备罐。这座距离关岛仅160公里的小岛,正在变身为美军“第二岛链”的关键支点。
天宁岛在二战期间曾扮演决定性角色:1945年搭载原子弹的B-29轰炸机正是从此起飞。冷战结束后,该基地逐渐荒废,跑道裂缝中甚至长出热带树木。但2023年起,美军启动代号“敏捷战斗部署”的改造工程,目标使其具备起降F-35、B-2等先进战机的能力。分析指出,此举是为应对中国导弹技术发展——关岛基地已在东风-26导弹4000公里射程覆盖下,天宁岛成为分散风险的“备份选项”。
尽管美军强调这是“动态防御”创新,但现实挑战不容忽视。首先,天宁岛易受台风侵袭,2023年超强台风“玛娃”就曾导致关岛军事设施瘫痪;其次,现代化战机所需的恒温机库、电磁防护系统等配套建设,预计耗资将超百亿美元。美国国会已有质疑声:在军费紧缩的背景下,重建二战遗产是否性价比过低?
五角大楼文件显示,美军计划重启塞班岛、硫磺岛等二战基地,形成“分布式打击网络”。这种将战机分散部署在多个岛屿的策略,理论上可提高生存能力,但也暴露了美军前沿部署的脆弱性。中国军事专家指出,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和055型驱逐舰的存在,使传统基地的防御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天宁岛改造工程折射出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焦虑。一方面,美军试图通过历史性基地的重生,向盟友传递“坚守承诺”的信号;另一方面,西太平洋国家注意到,美国核心军事资产正从第一岛链后撤。这种“战略弹性”是否会被解读为信心不足,成为外交领域的潜在争议点。
与二战时期比拼机场数量不同,21世纪的军事竞争更侧重技术迭代与体系对抗。中国在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上的突破,以及中俄能源管道、中巴经济走廊等多元布局,正在重塑战略平衡。正如悉尼大学亚太安全研究中心报告所言:“当导弹射程决定战略纵深时,地理优势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天宁岛的变迁仿佛历史的隐喻——昔日的原子弹出发地,如今成为大国博弈的坐标。但在这个多维竞争的时代,军事基地的混凝土厚度,或许已不及科技突破与伙伴关系的战略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