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为啥被称为“欧洲淫窟”?带你去瞧瞧这个可悲的中欧小国

安琪小世界 2025-03-25 14:29:07

立陶宛,这个夹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小国,名字听起来挺诗意,但近些年却被扣上了“欧洲淫窟”这么个刺耳的帽子。

咋回事呢?说白了,这标签不是随便乱贴的,而是跟立陶宛严重的卖淫和人口贩卖问题脱不开干系。这些问题背后,又牵扯到历史、经济、社会一堆乱七八糟的因素。

从中世纪牛气哄哄到如今的落魄

要搞懂立陶宛咋变成这样的,得先看看它那跌宕起伏的历史。立陶宛可不是一直这么窝囊,曾经也是欧洲响当当的大国。

中世纪时,维陶塔斯大公(Vytautas the Great)在位那会儿,立陶宛疆域从波罗的海一直伸到黑海,足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那时候,1395年他跟金帐汗国的托克塔米什结盟,1398年还跑到克里米亚建城堡,1410年跟波兰的约盖拉一起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把条顿骑士团揍得满地找牙。

这仗打完,立陶宛的名号在东欧那可是威风八面。

可好景不长,维陶塔斯1430年去世后,立陶宛就开始走下坡路。1569年跟波兰签了卢布林联盟,俩国家合成一个波兰立陶宛联邦。

那会儿联邦的骑兵还能横扫战场,可到了18世纪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家饿狼围上来,三次瓜分下来,到1795年立陶宛彻底没了,成了沙俄的盘中餐。

20世纪更惨,先是1940年被苏联吞了,1941年又让纳粹占了,直到1990年才好不容易独立。

独立后,立陶宛本来想着能喘口气,可经济转型愣是没转好。人口才287万,底子薄得不行,制造业只占经济的15%,农业靠天吃饭,服务业倒是占了70%,但也没啥硬实力。

2004年加入欧盟,2015年用上欧元,大家伙儿以为能翻身,结果经济还是半死不活,失业率高得吓人。这不,好多人没饭吃,就走上了歪路,卖淫和人口贩卖就这么冒出来了。

卖淫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立陶宛的卖淫问题可不是最近才有的,早就有苗头了。20世纪初,二战还没打的时候,首都考纳斯就是卖淫中心。

那时候卖淫还是合法的,直到1935年才禁了。可禁了也没啥用,苏联占了立陶宛那几十年,经济和社会结构乱成一锅粥,卖淫反倒更多了。

苏联解体后,立陶宛往市场经济转,失业率蹭蹭往上涨,好多人没活路,就干起了这行。

现在呢,立陶宛法律明摆着说卖淫是非法的,可实际情况是管不住。首都维尔纽斯大概有3000个卖淫者,好多还是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过来的外国人。这些人里头还有不少未成年人,全都让犯罪集团攥得死死的。

卖淫不光在街头有,俱乐部、按摩店、网上服务,哪儿哪儿都是。2018年,立陶宛旅游局还搞了个“欧洲G点”的广告,田野和模特的身影一闪一闪,想靠噱头拉游客。

结果游客是来了,可也把对性服务的需求带得更旺了。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挺吓人,18到35岁的立陶宛女人里,23.6%干过性交易,15%的人16岁前就入行了。

SWAN的报告还估摸着,全国有5000到8000人干这行,好多人都得面对健康问题和社会排挤。

这卖淫还不是小打小闹,成了正儿八经的产业,年收入能到12亿欧元,占GDP的1.7%,比汽车零部件出口的8.3亿欧元还多。你说这数字听着是不是挺离谱?

人口贩卖:比卖淫还黑的心

卖淫已经够糟了,人口贩卖更是黑得没边。根据美国国务院2024年的报告,立陶宛不光是人口贩卖的来源国,还是过境国和目的地。

立陶宛的女人和女孩被卖到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干性剥削,外国的女人也被弄到立陶宛来。最让人寒心的是,孤儿院和儿童机构里都跑不掉这事儿。

2021年考纳斯一家孤儿院的事儿更狠,院长跟人贩子勾结,把女孩卖到德国和荷兰的色情窝点,最小的才14岁。

国际劳工组织算过,立陶宛性产业的12亿欧元年收入可不是白来的,这背后是高度商业化的运作。

维尔纽斯的巷子里,俱乐部门口有人发传单,酒吧桌子底下藏着交易,E28公路边还有“健康娱乐区”,窗户拉得死紧,体检站的白面包车停在那儿,护士拿着表格挨个查。这哪是啥娱乐,分明是条黑链子。

经济和社会:为啥老断不了根

为啥立陶宛这问题老解决不了?经济和社会的毛病得背大锅。立陶宛就287万人,经济底子薄,制造业弱得跟老牛拉车似的,农业又靠不住,服务业倒是占了大头,可没啥正经竞争力。

失业率高,好多年轻人尤其是女的,没法子只能干这行。2018年那“欧洲G点”广告是拉了点游客进来,可也把性服务的需求炒得更热了。

社会问题也不少,孤儿院管理稀烂,儿童保护压根没跟上,这不就给人口贩卖开了个大口子?

IMF的报告里还说了,卖淫算是非正式经济的一部分,统计都统计不清,可影响大得没法忽视。经济不平衡、社会保障跟不上,这问题自然就越滚越大。

立陶宛政府也不是啥都没干。

可说实话,效果不咋地。执法弱得一批,腐败也老捣乱,卖淫和人口贩卖还是没压住。立陶宛还想改卖淫法,学“北欧模式”,不罚卖的只罚买的,可这提案到现在也没落实。立陶宛又搞了个新行动计划,还没批下来。资源不够、人手不够、协调也不行,这仗打得太费劲了。

结语

“欧洲淫窟”这绰号听着糙,可不是空穴来风。国际媒体和报告老盯着立陶宛这堆破事儿,美国国务院的人口贩卖报告年年提,说立陶宛努力是努力了,可问题还是在那儿杵着。

欧洲委员会的反人口贩卖专家组(GRETA)2024年的报告也说,立陶宛法律框子是改进了点,受害者保护也有进步,可资源少得可怜,压根不够用。这名声传出去,立陶宛就这么被贴上了标签。

这标签可能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没根据。卖淫和人口贩卖这俩问题在立陶宛太扎眼了,历史、经济、社会一堆原因搅一块儿,愣是收拾不下了。

国际上这么看,立陶宛想摘了这帽子可没那么容易。

近些年立陶宛也不是没动静。学校里加了生活技能课,让学生学着咋防人口贩卖。政府还跟英国、西班牙这些地方的立陶宛社区合作,搞宣传活动,提高大家的警惕性。

可麻烦事儿也不少。2023年白俄罗斯来的非法移民猛增,拘留中心的条件差得要命,这不又给贩卖开了口子?

专家还说,政府部门协调稀松,预算和人手都不够,反贩卖的活儿干得磕磕绊绊。移民问题再一掺和,挑战就更大了。

NGO倒是挺给力,像La Strada Lithuania这样的组织,给受害者提供庇护所和法律援助,在社区恢复上帮了不少忙。可光靠这些民间力量,顶多是救急,想治本还得政府硬起来。

回过头看,立陶宛这路走得真挺唏嘘。从维陶塔斯大公那会儿的骑士荣光,到现在街头红灯晃眼,咋就差这么远呢?

中世纪那会儿,立陶宛是欧洲的大块头,疆域辽阔,军事实力硬气。可后来被瓜分、被占领,20世纪好不容易独立了,却没站稳脚跟。经济转不动,社会问题一堆,卖淫和人口贩卖就趁虚而入了。

现在立陶宛站在十字路口上,想甩掉“欧洲淫窟”这帽子,政府得接着干,国际合作也得跟上,社会意识还得再提一提。

可资源少、经济不平等、地缘政治又老添乱,这路不好走。未来咋样,谁也说不准,就看立陶宛能不能咬牙挺过去了。

立陶宛还在跟“欧洲淫窟”这臭名声较劲,打击人口贩卖和卖淫的活儿没停过。可这些招儿够不够改掉国际上的烂印象呢?

1 阅读:70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