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那会儿,粟裕琢磨着得给辽沈战役再添把火,一股脑儿地把国民党的主力给端了,好给往后解放全国铺条大路。他就跟党中央说:“咱们得主动出招,干脆利落地把国民党在中原那块儿的主力给收拾喽!”
得了党中央的点头,咱们立马整了个“豪华阵容”的总前委,里头有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振林这些大佬,他们一块儿管着中野和华野的兄弟们。这下可好,淮海战役的大戏,算是热热闹闹开场喽!
您瞧瞧,那场轰动历史的大仗啊,说起来真是惊天动地。可咱们那位刘伯承大元帅,到了晚年,一提这茬儿就跟吃了哑巴药似的,打死也不肯多聊。这背后得藏着多少故事呢?您说,刘帅在那场乱世烽火里头,到底是唱的哪一出啊?
【“军神”刘伯承】
小时候上小学那会儿,咱学过一课,名叫《军神》,讲的就是刘伯承大将军的事儿。古时候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壮举,到了咱们这儿,刘伯承元帅做手术愣是一声不吭,连麻药都不用,那叫一个硬核!这得是多大的胆子,多铁打的意志啊!
一八九二年,刘伯承在四川呱呱坠地,家里头穷得叮当响,可他心里头那志向,比天高。辛亥革命的风一吹起来,刘伯承这心里头的救国火苗子,嗖的一下就着了,立马投身到起义军里头。后来啊,他又一股脑儿地跑到重庆讲武堂,去学那带兵打仗的真本事。
一九一六年那会儿,护国运动正闹得欢,大伙儿一块儿反对袁世凯想当皇帝那档子事儿。刘伯承呢,也掺和进去了,结果右眼里头挨了一枪。到了动手术的时候,人家医生要给上麻药,他愣是不让,说是怕伤了脑神经。嘿,您猜怎么着?他硬是挺着,一滴麻药没用,手术从头到尾给扛下来了。那主刀的医生,事后直夸他是“军中的神仙”,这毅力,可不是盖的!
一九二六年那会儿,我入了党。后来啊,我就跟周恩来、朱德、叶挺他们一块儿,闹腾起了南昌起义,那可是咱们跟国民党对着干的第一炮,响亮得很!红军长征,反“围剿”,那是一路的风雨兼程,啥困难都挡不住咱。抗日战争一打响,我就当上了129师的师长,带着队伍往前冲!
打那以后,刘伯承就跟太行山这片地儿杠上了,整天忙活着建抗日根据地,跟小日本儿干上了长达六年的“躲猫猫”大战。这六年里头,他带着队伍,黑夜摸进阳明堡搞突袭,七亘村里设陷阱埋伏敌人,还有那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也是他的得意之笔。嘿,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他的抗战佳话!
一九四七年那会儿,刘伯承和邓小平俩大佬,咔嚓一下,就跨过了国民党军在黄河那儿摆的防线。他们一来,鲁西南地区就算是解放啦!接着,这俩哥们儿一合计,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就往大别山那儿奔,这事儿,您肯定听说过,就是出名的“刘邓大军,千里迢迢,嗖的一下,蹦跶到大别山”的故事。
瞧这局势,前有饿狼追,后有猛虎赶,刘伯承大将一拍大腿,喊了句:“嘿,碰上硬茬儿,咱得豁出去,看谁更愣头青!”就这么着,他带着队伍,左冲右突,愣是在敌军的重重包围里砍出一条活路来,中原解放区就这么诞生了。这一搞,国民党军可傻眼了,原本打算猛攻呢,结果被逼得只能龟缩防守。这一转身,全国的战局也跟着翻了个个儿。
这事儿啊,毛主席那可是大大赞扬了一番,说是咱们中国革命的“命运大翻盘”呢!
【淮海战役】
打从一九四八年起啊,国民党那日子是越过越不是滋味,胜利的秤砣眼看着就往共产党那边滑。济南一战打完,山东那块儿的地界儿,跟约好了似的,一个个都甩开国民党的手,自个儿玩儿去了。眼瞅着这形势,粟裕心里头盘算着,干脆给党中央递个话儿,咱们来场痛快的淮海大战,咋样?
一开始啊,不论是咱们党中央,还是粟裕同志,心里头都琢磨着,这不就是济南战役后头那点小尾巴嘛,顶多算个小打小闹的仗。可谁承想,国民党那边儿跟不要钱似的,援军一波接一波地往上堆。这下可好,咱们的中野和华野也得咬着牙,多掏些兵力出来,跟那些国民党援军周旋,就跟逗猫儿玩似的,得小心翼翼地拽着他们的尾巴,不让他们乱窜。
嘿,您瞧瞧,那会儿国民党那边,兵力噌噌噌地涨到了八十多万,咱们解放军也不含糊,六十来万大军也上了阵。这哪还是当初琢磨的小打小闹啊,简直就是变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块头对决”!
战前那会儿,粟裕玩了个花招,叫人在山东摆了好些个大功率电台,成天成宿地响着,就跟唱大戏似的,热闹得很。这么一来,国民党那边就晕头转向了,以为咱们解放军的主力还在山东猫着呢。说起来徐州那“剿总”的头儿刘峙,人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猪将军”,这军事上的本事嘛,嘿嘿,也就那么回事儿。
他愣是没瞧出解放军那招“迷魂阵”,结果呢,调兵遣将上老是慢半拍,被动得跟啥似的。等到他回过神来,一看解放军早分好几路往徐州窜了,那会儿拍大腿也来不及了。
这一吓,刘峙慌忙下令,让围着徐州转悠的部队火速跑回徐州来护驾。那边呢,华野的兄弟们正往徐州赶呢,一眼瞅见黄百韬那帮人正忙着过河,嘿,这下可好,立马冲上去,跟人家来了场“河边大战”,直接把黄百韬兵团尾巴上的那些小兵小将给收拾干净了。
11月10号那天,黄百韬那帮人马溜达到了碾庄那块儿,靠着他们挖的那些沟沟坎坎,跟华野的兄弟们杠上了。老蒋一听这动静,急眼了,立马打发邱清泉、李弥两路人马来给他们解扣子。粟裕大哥一听这消息,嘿嘿一笑,吩咐宋时轮:“老弟,你带人给我拦住他们,别让他们来凑热闹!”
宋时轮那小子,在潘塘那块儿可不含糊,愣是把援军给堵得严严实实。到了11月22号这一天,黄百韬那军团,嘿,彻底玩儿完了,一个不剩。国民党其他几路想来帮忙的,一听说是要跟解放军对上,吓得腿都软了,慢慢悠悠地往前磨蹭,结果呢,黄维兵团就这么孤零零地往前冲,深入敌后了。
没过几天,黄维那帮子人马就被中野给圈在了双堆集,跟人家斗了三天三夜,结果是全军覆没,一个不剩。到了1949年1月份,咱们解放军那是越战越勇,直接冲着杜聿明那头去了,一鼓作气打了四天四夜,最后,杜聿明这位国民党的大将啊,也成了咱们的手下败将,被活捉了。
嘿,您听说了吗?那淮海大战啊,算是画上句号了!
这一仗,咱们可是真不含糊,愣是把国民党那帮家伙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大约55万人马,就这么给解决了。你说怎么着?抓了32万当俘虏,17万直接见了阎王,还有3万5千人举手投降,外加2万8千人良心发现起义了。反观咱们解放军这边,也是不容易,牺牲了2万6千的好汉,9万9千的挂了彩,还有1万1千的兄弟不知所踪,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得有个13万人呐。
【刘伯承与淮海战役】
济南那仗打完没多久,粟裕就跟党中央琢磨着下一步咋走,提出了个大胆的想法——淮海战役。党中央那边回了电,简单明了,让华野和中野联手,先把黄百韬那帮小子给收拾了,然后一股脑儿往徐州那边推,争取把国民党在中原还有华北的势力一股脑儿给端了。
那会儿,刘伯承老爷子给党中央来了个痛快的9字方针,说白了就是“捏头、拽尾、拦腰砍”。这九个字,把整个淮海战役的三个大战术目标给概括得明明白白。咱们就这么着,先逮住敌人的脑袋瓜子,再扯住他的尾巴,中间那段腰杆子,也得给他来个拦腰截断,叫他动弹不得!
说夹脑袋吧,那就是要把那地理位置挺显眼的黄百韬兵团给一锅端了;讲揪尾巴呢,就是得拦住那些在河南磨刀霍霍准备往南窜的黄维、张淦兵团;至于拦腰截断嘛,简单说,就是把徐州给围起来,让国民党那帮家伙的后路断个干净利索。
说起来粟裕那第一阶段的战略,刘伯承那是亲自上阵,带着俩纵队,就跟河南的伏牛山啊,还有豫西那片儿,把黄维和张淦那俩兵团给缠得死死的。他们想往前迈一步都难,愣是让这俩兵团在那动弹不得,没法子奔碾庄去帮黄百韬那帮小子。这一手,玩得那叫一个漂亮!
黄百韬那帮家伙被华野收拾了之后,粟裕心里盘算着,咱们得趁热打铁,把劲儿往一块儿使,直捣邱清泉和李弥那两个兵团的老巢。可刘伯承大将军却摆了摆手,笑着说:“老粟啊,你这主意虽好,但咱们得实事求是。你想啊,一下子啃这两块硬骨头,嘴里不得硌得慌?万一两边都打成了持久战,那黄维兵团可就乐呵了,他们能趁机喘口气,休整休整,咱这不是给敌人送机会嘛!”
得了,刘伯承琢磨着,眼下的头等大事,得把那黄维兵团给兜底儿灭了。粟裕一听,心里头也直敲鼓,觉得自己先前是有点儿短视了,干脆利索地应承下来,跟着刘伯承的思路走,全力对付黄维那帮小子。俩人一拍即合,总前委这边儿也顾不上跟党中央再扯皮等回信了,心急火燎地就下了命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立马动手开干!
说起来,咱们党中央原本是打算先收拾掉那个势力不咋地的李延年,还有刘汝明那帮子兵团。可战场上的事儿啊,比翻书还快,一眨眼的功夫就可能天翻地覆。党中央呢,又在老远的地方,消息传过来跟蜗牛爬似的,慢得很。所以,党中央干脆又拍板,给了总前委一个“自个儿看着办,别老请示”的尚方宝剑。
到了这会儿,淮海战役的第二幕大戏拉开帷幕了。党中央那边,一拍大腿,说行,就照刘伯承的意思,把黄维那拨儿给围了歼了。这么一来,中野就成了这场大战第二阶段的主角儿。说起来,跟黄维兵团在双堆集那疙瘩的硬碰硬,简直就是给刘伯承的眼力劲儿又添了块金牌,证明他看得准,打得狠。
邱、李那俩团伙,咱们一下子解决不了。黄维那家伙,手底下的人硬气得很,万一让他喘口气,搞起啥反攻来,这局谁赢谁输,还真不好说呢。到后来,刘伯承和粟裕俩大佬一合计,联手把杜聿明给活捉了,淮海战役的第三出大戏,就这么落下了帷幕。
刘伯承指挥打仗,那叫一个绝!淮海战役里头,他那战略小脑瓜一转,简直就是他军事智慧跟指挥手艺的大放异彩。要说这战役里的点子,全是刘伯承肚子里那满满当当的妙计,看得人直呼过瘾。
【晚年不愿再提及】
新中国一建立,咱那十大元帅里的刘伯承,那可是为新中国的军队建设使出了老命。他一辈子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可到了晚年,一提淮海战役,嘿,他就跟躲猫猫似的,电视电影里的战争片,那是碰都不敢碰一下。您说他这辈子,枪林弹雨的,啥场面没见过?可偏偏这淮海战役,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结,看不得,听不得,一提起来,心里头就跟翻江倒海似的。咱们这些后辈啊,也只能猜个大概,这老元帅心里头,怕是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和感慨呢。
要是瞧见战场上那阵仗,他准保立马换台,或者直接啪叽一下把电视给关了。到了晚年,刘伯承老爷子连“战争”这俩字儿都不乐意多嚼咕,一提起来,心里头那份儿沉甸甸的压迫感就跟石头似的。这俩字儿,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了。
他一瞅见那些打仗的场面,心里头就直翻腾,跟放电影似的,全是枪炮连天、血糊里拉的一幕幕。你想想,那一条条能往前迈的道儿,可都是用自家兄弟和战友们的身子骨儿给垫出来的。这事儿,他打心底里不愿意再翻腾一遍,提都不爱提。
后来啊,他儿子挺纳闷地问他:“爹,您咋就不乐意瞅一眼那些打仗的片子呢?一回都没瞧过?”刘伯承心里头那个滋味儿,真不知咋跟小子说,憋了半天,这才缓缓开了口,回了儿子的话。
嘿,你晓得战争那玩意儿闹得多凶吗?你想想,多少个刚成家的年轻媳妇,哭着喊着找我问她们的汉子哪去了;还有那些满头白发的老爷子,颤巍巍地找我打听他们的儿子。一想到这些场景,我心里头那个不是滋味啊,真是堵得慌。我该咋跟他们说呢?这事儿,难啊!
每失去一个并肩作战的兄弟,那得让多少户人家断了念想,让他的老爹老妈、媳妇孩子心里得多不是滋味啊。这些事儿,刘伯承打心底里不愿再翻腾出来,更不乐意去琢磨,只能一股脑儿往心底塞。
你说说,哪家还没个娃儿呢?这娃儿背后,牵动着的是多少个家庭的心哟!想当年打仗那会儿,士兵们大都是庄稼汉出身,家里头有等着他们平安回来的老娘,还有刚娶进门的新媳妇,天天晚上数着星星盼啊盼。结果呢,等来的却是一纸冷冰冰的阵亡信儿,你说这得是啥样的心疼滋味儿,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所以啊,每回要打仗前头,我那是翻来覆去,跟烙饼似的,愣是睡不着。这也就是为啥刘伯承大元帅一提那场仗,心里头就犯堵,不爱多聊的原因了。你想啊,一场大战下来,数字背后,是多少家散了摊子,多少亲人成天成宿地抹眼泪,心疼得跟刀割似的。
说起来,“大将风光背后,多少枯骨成山”,战争这玩意儿,搞得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刘伯承大将军,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但你猜怎么着?他打心底里烦透了战争,还有战争捎带脚带来的那些烂摊子。
您瞧瞧,古往今来,有像张飞那般勇猛如虎的武将,也有周瑜那样风度翩翩、智计百出的儒帅。可要说最难得的,还得是咱们刘伯承元帅这样的仁心大将。为啥这么说呢?人家不光是能打仗,关键是心里装着老百姓,懂得百姓的不易,不是为了打仗而盲目地打,这才叫真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