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
在这样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作为一个汽车人,今天只想聊聊汽车安全的话题。

如果我们对制造工业,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如果我们了解汽车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我们就会发现,汽车制造,其实是一个流程很长,工艺复杂,技术跨度非常之大,并且对各种技术要求非常严苛的,可以代表目前世界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综合生产体。
很多人以为汽车生产,只是机械工程制造而已,其实汽车制造,除了机械工程学,还要囊括电子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设计美学,人体工程学,包括声音美学等各种学科的顶级科学知识。

一个汽车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大多人觉得,不就是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吗?
汽车制造用四大工艺来概括没有错,但是这四大工艺里,每一项工艺流程的背后,又是成千上万的各种极致的技术要求。
所以,一个国家的汽车制造能力,也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制造工业的整体水平。尤其现在智能技术在汽车方面进行运用之后,智能汽车技术,也变相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智能科技方面的整体实力。

因为工艺流程长,技术涵盖范围广,制造环节多,所以,要想生产一部高质量水准的汽车,他需要非常深厚的技术积累。虽然现在自动化技术在汽车生产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汽车生产质量的一致性,变得越来越可控。
但是,人作为第一生产力,依然是影响汽车产品质量的最关键因素。
而任何人,不管面对哪种工作,从开始接触,到技术熟练,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学习过程。
所以,现在很多自动化生产技术,确实可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就产品质量的控制而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人,那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始终是不会改变的。

说的直白一点,汽车作为一个特殊的交通工具,安全又是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基本前提。而汽车安全技术,不管是主动安全,还是被动安全,又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技术要求。
而所有的技术,包括总装车间的装配,都是需要反复的验证和积累。
所以,汽车生产,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其实放眼全世界,我们能发现,汽车工业虽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真正的汽车品牌,其实就集中在欧美几个制造工业强国。在全世界范围,很多国家的汽车工业,基本还是空白。
为什么呢?因为造车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那新能源汽车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是否生产工艺要求就会简单一些呢?
这显然是一个误区。虽然现在纯电汽车没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是电池直接驱动电机,但是电池安全和电机的可控,包括车辆提速变快之后,对汽车车身结构安全,车辆制动技术要求,电池的安全技术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现在智能技术的发展,显然对汽车工业各方面,尤其安全技术方面,又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也就是说,汽车生产,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而新能源时代,因为电池和智能技术的加入,对汽车安全技术的要求,应该是变得更为严格。所以,如今造车,相比比传统燃油车时代,现在都技术要求应该更为复杂,安全标准也应该更多提高。

但在中国汽车市场,似乎恰恰相反。
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因为安全标准要更高,理论上,对汽车制造工艺的要求也要更高才是。但是现在都中国汽车市场,造车新势力却遍地开花,什么样的企业,只要有钱,似乎都可以来造车。
一个投资很大,技术门槛非常高的行业,在中国,似乎就变得像小儿科那么简单了,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没有技术积累怎么办呢?用烧钱的模式,通过没有底限的营销成本,来弥补技术层面的不足。
这样做的后果,确实打造了一些网红品牌和车辆,却把中国汽车行业,带入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当中。
当资金不能持续之后,造车新势力就会接连倒闭,而最终买单的,却是那些敢于尝鲜,被割韭菜的年轻的消费者。
甚至,我们能发现,因为网红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在安全方面的缺陷,社会上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悲剧。
本应该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交通工具,最后,竟然成为很多社会悲剧的根源。
这是为什么呢?

相对于资本裹挟的造车新势力而言,一些传统的高端品牌,却依然有自己的造车坚守,依然把安全技术的研发和突破,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产品方向。
比如奇瑞的高端品牌星途汽车,你看到星途星纪元的所有传播,都是基于安全和产品技术的。他们从来不搞情感忽悠,从来不搞盲目崇拜。一心一意的,就是为了造好车。
所以,作为一个汽车人,在清明这种特殊的时节,联想前几天因为一场车祸导致了网络舆情。我只想说,对于造车,我们中国的资本,能否多一点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