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砝码,总在权力天平上摇摆。
2025年4月的海牙,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与ICC的博弈,像一部现实版的政治惊悚剧。这位自称“随时会死”的铁腕强人,要求加快审理其涉毒战案件,却被国际法院以“流程需等到9月”搪塞。

讽刺的是,ICC同期正因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通缉令焦头烂额,匈牙利作为成员国不仅拒捕,反而宣布退出。莎士比亚说“法律是沉默的暴君”,当司法程序沦为政治筹码,究竟是谁在拖延正义?

按《罗马规约》流程,案件需经预审、庭审、上诉三阶段,动辄耗时数年。ICC常以“证人过多”“证据复杂”为由拖延,如卢旺达大屠杀案需处理171名证人陈述,判决竟拖两年。更微妙的是审判模式:检察官先举证,辩方后反击,双方耗时拉锯。2015年肯尼亚律师保罗·吉切鲁在等待ICC判决期间离奇死亡,官方称“中毒”,民间质疑声至今未息,老杜的“猝死焦虑”绝非空穴来风。

2025年5月12日中期选举迫近,这场改选参众两院及地方职位的战役,实为马科斯家族与杜特尔特家族的终极对决。若莎拉·杜特尔特保住参议院席位,其2028年总统之路将畅通无阻;反之,马科斯阵营可能借国会优势弹劾现任副总统。

莎拉的支持率从年初18%飙升至54%,棉兰老岛68%的绝对优势印证“受难者崇拜”效应,父亲身陷囹圄,反而催化女儿的政治神话。

特朗普重启“史诗级关税战”,越南对美顺差900亿美元成头号靶子,46%关税重击下林吉特、印尼盾集体跳水。东盟出口占GDP六成,关税冲击波让菲律宾嗅到翻盘契机:中美博弈加剧时,小国往往成为战略支点。
杜特尔特家族若借势回归,或能扭转马科斯亲美路线,重启对华平衡外交,这恰是ICC拖延背后难以言说的地缘考量。

国际司法有时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脚下是法律钢索,头顶悬着政治飓风。杜特尔特案终将落幕,但真正值得追问的是:当程序正义沦为权力游戏,谁在扮演上帝之鞭?
菲律宾的明天,或许就藏在棉兰老岛贫民为莎拉点燃的每一支蜡烛里,那里有对强权的反抗,更有对生存最原始的渴望。金蝉脱壳的从来不是个人,而是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