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有个江心洲你知道吗?长约5公里宽1.5—2公里

这个评趣事 2025-04-10 19:09:09

牯牛洲三镜池成为鸟儿的乐园。

牯牛洲与牯牛洲村,远处为棋盘洲长江大桥。

江水浩荡,过西塞山,一座形似卧牛的江心洲静卧于江波之上,这便是牯牛洲。

远远望去,牯牛洲北侧为湍急的长江主航道,南侧则水缓滩平,形成“一洲分两江”的景象。卫星地图显示,这座长江黄石段最大的江心洲——牯牛洲,犹如一枚翡翠纽扣镶嵌在长江玉带上。

连日来,记者前往河口镇的牯牛洲周边,探访这里的地名文化故事。

牯牛洲溯源

从沙洲形成到地名的来历

时值暖春,牯牛洲上,绿草如茵,垂柳依依。

漫步其间,已退休多年的张承良老先生感慨颇多。张承良多年来一直从事黄石文化历史研究,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牯牛洲的文化历史如数家珍。

临江而望,江风轻拂。他向记者描述了儿时记忆里的牯牛洲:洲上有三个水塘,水质清亮,人们称其为三镜池。三镜池四周,芦苇摇曳,一到秋天,芦花似雪,茫茫一片,美不胜收。

这景象源于牯牛洲的独特地理形成:滚滚长江自西向东,一路浩浩荡荡,流过横亘的西塞山,被突出江面的山势收窄,卷起泥沙翻滚而下到开阔处,泥沙在这里沉积,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沙洲。

江心一片洲,一洲分两江。牯牛洲把长江一分为二,北侧为湍急的长江主航道,南侧则水缓滩平。

在长江通常水位时,牯牛洲长约5公里,宽1.5—2公里。牯牛洲,形如一头静卧在江水中的水牛。每年秋分过后,长江水位逐渐下降,牯牛洲洲头则不断地向上游延伸,通常要延长至2至3公里。直至翌年江水的到来,牯牛洲洲头才会随江水的上涨而潜入江水之中。

“雾罩空林草满滩,冬阳无力水声寒。三春好景消磨尽,任是多情不忍看。”游牯牛洲而留下此诗作的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市文史专家刘远芳介绍,黄石的地名,主要来源有两种:因形象或姓氏而得名。因形象得名者,牛尾巴、牛角山、马鞍山、猫儿矶、鲇鱼墩、斗笠山等。牯牛洲便在此列,因沙洲形似牯牛坐卧江心而得名。

记者翻阅资料得知,从地名文化上讲,牯牛洲的地名来历颇有传奇色彩。明嘉靖《大冶县志》中载:“牯牛洲,氵韦源口江上,俗传妖蛟化牛,至此过江登岸。”还有相传清康熙年间,有人偶得古印一枚,见其上有文曰:“牯牛洲塞口,大冶状元生。”

许旌阳在此地捉蛟的事迹县志留有记载。许旌阳生于三国时期吴大帝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江西南昌人,净明道派创始人。古时,牯牛洲所属的大冶地区通江连湖,多沼泽陂塘。明嘉靖县志卷二《田赋志》之“鱼类”载:“蛟:诸山雷雨时起,则崩山坏田达湖江。”江西为许旌阳故里,其地祠庙尤多。大冶毗连江西,许旌阳逐蛟至此。

现已退休的余绪龙曾是西塞山区民协主席、原河口镇文化站站长,是土生土长的牯牛洲人。关于牯牛洲的另一个地名来历,余绪龙则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

他说,古时,长江对岸的蕲水县白羊山,有一位土地神牵一头牯牛从江北过江到江南。在渡船上,牯牛拉下一堆牛粪。土地神手指牛粪作为渡河钱,艄公不解,愤而将牛粪扫入江中。此时,奇迹出现了。沾满牛粪的扫帚闪烁发光,手摸都是黄金。不一会儿,扫入江中的牛粪,随水幻化成一处沙洲,牯牛洲因此而名。

牯牛洲新生

从水患肆虐到“翡翠湖”的走红

牯牛洲上的第一缕烟火气来自于过往商船。

牯牛洲把长江一分为二,洲北是长江干流,洲南是河套,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南来北往的船家先是搬进沙洲,后不忍飘零颠簸,翻过江堤,在堤脚安家,渐成村落。这就是如今的牯牛洲村。

清朝时洲上有人家居住,过着渔耕并作的岛上生活。由于水患肆虐,时有谚云:“一进牯牛洲,十年九不收,风吹三口浪,一喝九条沟。”饱受涝灾之苦的洲上村民先后搬到沙洲的南岸落户。

经世代繁衍,全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716户,村中户籍人口3810余人。

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的牯牛洲洲尾,是长江口优良的帆船停泊港口,这里有商埠、茶馆、酒楼、日杂商店、青楼歌院等,很是繁华。

1938年10月12日黎明,日军高品支队在氵韦源口(洲尾)登陆,强占洲尾后日军在此修筑了碉楼。洲尾的繁荣景象日渐凋落。

20世纪50年代起,长航就在牯牛洲设置客运码头,停靠武汉至九江的客轮。到七八十年代,又增加黄石轮渡公司客轮停靠,一度成为阳新、大冶人去往南京上海的主要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人流和货物上下的船舶,让牯牛洲变得热闹非凡。

牯牛洲旧时隶属蕲春县城南乡,1951年,划为大冶县湖山区河口乡管辖,依托滨江临水的优势,牯牛洲工农业比其他地方发展得要快。在人民公社时期,牯牛洲建起了原大冶县第一个队办企业——牯牛洲制绳厂。拥有江滩淤积的肥沃土地,种什么得什么,牯牛洲的苎麻长到2米多高。1959年,全国苎麻参观团来牯牛洲参观,种麻能手胡带娣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大会。

如今的牯牛洲已是长江河道上的一块翡翠。洲上青芦丛生的三镜池是白鹭、大雁、沙鸥、白天鹅的栖息天堂,也是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的自由乐园。而洲头银沙坦荡,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这里没有北方沙漠的浩瀚与荒凉,却多了一份静谧与婉约、细腻与柔美,被称为“翡翠湖”,成为网红打卡地,春秋两季从全国各地来此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牯牛洲文化

从码头文化到“非遗”的传承

牯牛洲不仅是长江泥沙冲积的自然杰作,更是千年人文积淀的见证者。

牯牛洲的历史渊源也与大冶、蕲春、阳新以及长江中下游的船运商业分不开。

旧时的牯牛洲洲尾与氵韦源口街道连接,现在的氵韦源口镇叫上街,洲尾叫下街,上下街之间有一段叫戏台街,十里长街襟江带湖,是贯穿大冶、阳新的黄金水道。各地商客云集在氵韦源口和洲尾,江上行走的帆船大多选择在此进港避风。

黄石作家萧令安也是土生土长的牯牛洲人。萧令安介绍,“我祖上就是安徽来此定居的船民。村子借用牯牛洲的叫法,靠近沙洲上下游的湾子,也叫洲头和洲尾。洲外的人叫我们洲上的。”

受码头文化影响,牯牛洲文化由地域文化和舶来文化两大部分组成,其多元文化属性彰显地方的兴盛与繁荣。逢年过节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多彩多姿:有渔民善唱的渔歌,有农民爱跳的戏蚌舞,就连划莲船的唱词都具有码头文化特色,《从汉口到牯牛洲》中唱道:“顺江而下黄石港,黄石港饼脆又香。海观山上难观海,石灰窑畔是长江。离开黄石到茅山,小山兀立很傲然。茅山已过氵韦源口,此地史属牯牛洲,神牛过江传佳话,风华毓秀万代猷。”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牯牛洲打硪歌》中唱道:“乡亲们站拢来将硪抬起,筑堤坝拦洪水保田保地,大家齐力合心加大干劲,一夯一实是做人的道理……每逢传统节日鼓乐喧天,歌舞升平。”

牯牛洲村紧临江堤,每逢汛期,常因为决堤导致农田房屋被淹没,民众为了生计,经常和洪水作斗争,年年修堤筑坝。在艰苦的劳动中,牯牛洲人民创造了打硪号子,牯牛洲打硪歌因此应运而生,并在牯牛洲代代相传,迄今约有200年历史。

0 阅读:0

这个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