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1885一1940),字明轩,1885年(光绪11年)9月23日生,山东乐陵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1908年从军,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春,在喜峰口、罗文峪率二十九军抗击日军。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1935年后,曾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卢沟桥事变”后,其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民国29年(1940年)4月5日病逝于绵阳盐市街永安公寓。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
宋哲元墓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东2.5公里的富乐山宝盖峰下,坐北向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1978年重建,1979年对外开放,由园林和墓莹两大区域组成。
从富乐堂左侧步道前行数十米,四柱三门的宋哲元墓道坊映入眼帘,坊右下角有宋哲元墓的简介。
宋哲元墓道坊明间正面上方雕刻有“宋上将墓道”五个大字,落款为冯治安题,背面则刻有“中华民国三十年二月建”。
从墓道坊后面的大草坪上坡后,穿过公路即进入宋哲元墓园区,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是宋哲元墓“省保”碑。
1967年在墓园附近修建解放军第77陆军医院(今绵阳市疗养院),适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宋墓被毁,灵柩幸存。1978年由成都军区直接拨款在77医院内重建宋墓,由墓道林园区和祭坛墓茔区组成,1979年对外开放。
“抗战报国 浩气长存”宋哲元将军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碑
神道碑呈正方柱体,高4.18米,上书“故上将宋公哲元之神道碑”为冯玉祥敬题。1983年应宋哲元子女的要求,将位于芙蓉溪仙人桥川陕路侧的神道碑移入墓道林园区。
神道碑两侧碑文由国民党元老丁维汾撰文,于右任草书。
背面镌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沈尹默手书的国民政府褒扬抚恤令及追赠陆军一级上将令
碑后是一座高6.5米的石亭,名为八德亭,亭呈八柱半球状顶,亭柱内外刻多副挽联,原国民党要员的题词、挽联亦被修整恢复。
“八德亭”三个大为辛已春仲(1941年仲春)冯治安题
八德亭内矗立着“宋上将明轩林园八德亭记”碑
蒋介石赠送“天地正气”挽幛,以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亲笔题撰写挽联道:“砥柱峙中流,终仗威棱摄骄虏;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
八德亭内额刻有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个篆字
八德亭后矗立着不少碑刻,其中有蒋中正题写的“天地正气”和何应钦题写的“国失干城”。
另一侧矗立着林森题写的“孝友忠贞”和朱庆澜题写的“正气常存”。
园外右侧两层小楼为“宋哲元将军生平陈列室”
登上台阶进入宋哲元墓的祭坛墓茔区
宋哲元墓前祭坛广场占地约800平方米
祭坛广场中央陈设有雕刻精美的石香炉
墓茔随坡筑台,四周砖墙围护,墓坐东向西,为石砌八面体,高3米,墓前横置石碑,上隶书“宋故上将明轩之墓”为冯玉祥题。
千古英雄浩气存,舍生忘死铸忠魂。对于宋哲元将军这样的抗日英雄,我们不应忘记,也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