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红楼:应必诚先生红学观点的正与误

凤凤文化 2025-03-11 01:31:57

继续在这里提前声明一点,笔者写作误读红楼系列的目的,第一是揭示末世红楼梦显隐文本里朝代、地域、人物真实身份及改朝换代里大悲剧的真相;第二是根除各种各样误读带来的历史和文学误会,还某些历史人物和天下最好的媳妇秦可卿一个清白;第三是不让后来的红楼梦研究者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第四是使那些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有重大误差的和研究方向稍有偏差的人的理论臻于完美。这里没有那种恶意攻击别人、哗众取宠、借着打击异己错误理论抬高自己的目的。

应必诚先生,学者,浙江省宁海县人。中学毕业于宁海中学,大学毕业于复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从事美学文艺学和《红楼梦》等中国古代小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全国小说学学会理事,曾任上海《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有关《红楼梦》的著作有《论石头记庚辰本》,论文《〈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关于石头记己卯本和己卯本的影印》、《论《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审美:属性、尺度、关系、规律》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报》、《红楼梦研究集刊》、《红楼梦学刊》、《文艺研究》等权威杂志和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应必诚先生红学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红楼梦》思想和艺术的研究

应必诚先生认为,《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红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的思想性质、悲剧精神、创作思想、人物塑造、叙事方法、审美特性等方面,认为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2. 对红学本质的反思

应必诚先生在《红学何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什么是红学”“红学何为”等问题。他认为,红学不应局限于曹学、版本学、脂学等分支,而应将《红楼梦》本身的研究与曹雪芹的家世生平、版本研究等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3. 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

应必诚先生特别关注《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尤其是庚辰本和己卯本的关系。他质疑了庚辰本并非从己卯本过录的观点,认为版本研究对理解《红楼梦》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至关重要。

4. 对红学研究方法的批判与建议

应必诚先生反思了红学历史上索隐派和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指出这些方法的得失,并强调应从《红楼梦》的具体艺术形象出发,进一步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未出场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

5. 对红学研究的定位

应必诚先生认为,红学研究应超越单纯的文学考证,注重作品的美学和思想价值。他强调《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而作者、版本等考证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应必诚先生的红学观点体现了他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版本研究的全面把握,以及对红学本质和研究方法的深刻反思。他的研究为红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但是他依然没有读懂贾宝玉的真实身份,贾宝玉和甄宝玉的关系,脂砚斋和畸笏叟的关系及红楼梦的主旨等基础性问题。

应必诚先生曾经谈到谈贾宝玉的原文: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宝玉生活在这样一个温柔富贵的家庭,有贾母、王夫人的百般疼爱,珠围翠绕,锦衣玉食,该是过得十分自得的了。可有一次贾政见他垂头丧气,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不觉怒火中生,厉声斥问:“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这一问问得很好,这正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贾宝玉有言:“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两字,不料遭我荼毒了。”人们所热衷追求的锦绣纱罗、羊羔美酒,不能使宝玉感到满足,这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精神上的追求。他“恣情任性”“不安分守理,一味随心所欲”。在治家为治国之本的封建家庭里,在严格的宗法关系中,他“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之表率。

”他对秦钟说“咱们两人一样年纪,况又是同窗,以后不必论叔侄,只论兄弟朋友就是了。”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他竟甘为丫头充役,“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当他透过夏日茂密的花叶,看到女伶龄官蹲在花下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画字,他就能感受到“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担心她“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感同身受,只恨自己不能为她分担痛苦。

他与下层的平民戏子柳湘莲、蒋玉菡等人情投意合,表示“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他不满和反对“男尊女卑” 的传统观念,发表了“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渣滓浊沬而已”的惊世骇俗的大胆言论,他终日在“内庭厮混”,对纯洁的少女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和爱怜。

总之,贾宝玉“恣情任性”的思想性格,与他生活的社会,与周围的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制度以及种种繁文缛礼都是格格不入的,他处处感到精神的束缚,人性的压抑,常常自哭,自笑,“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向鱼儿鸟儿宣泄他无可奈何的苦恼。他和林黛玉志同道合的爱情成了他苦闷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安慰。他渴望能从束缚他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个性、人性、人的感情得到自由的发展。宝玉这样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当然是任何富贵物质生活所无法代替的,正因如此,他在世俗的眼里,也成了“痴”、“呆”、“疯”、“傻”、“魔”的“古今不肖无双”的怪物。

从他的总之贾宝玉“恣情任性”的思想性格,与周围的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制度以及种种繁文缛礼都是格格不入的,他处处感到精神的束缚,人性的压抑这样一句话来看,应必诚先生也属于没有读懂显隐两本书和一部史书的红楼梦。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0 阅读:3

凤凤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