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近日,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开展《医学伦理学》课程集体备课,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进行集体研讨,方芳老师主持会议。
会上,方芳老师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他从学情出发,认为临床、影像、药学、护理、口腔、麻醉、预防等不同分科具有其特殊的伦理学问题,授课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与考试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对绪论部分的讲解,重视将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讲授基因诊断与治疗、医学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等相关领域的伦理学知识;增加学界具有争议性的医学伦理问题供师生在课堂上思辨与探讨。这些宝贵建议为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王茜雅老师对讨论时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意见。因医学伦理学课程每次课都有讨论题,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0~15人为一个小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安乐死案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案例、器官移植案例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是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
罗丹老师对王老师所提到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指出对每组讨论同学的总体水平进行调控,视讨论问题的大小、难易来划分讨论的范围,可以两人、四人甚至更多人一组进行讨论。划分讨论小组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讨论小组的同学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征有所了解,如果一组同学中成绩较差或性格内向者居多,那么这一组的讨论活动将很难开展并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尽量使每组同学的总体水平相当。
教研室成员针对教学内容与方法各抒己见,进一步展开讨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做到眼中有树木,心中有森林。教研室全体教师凝心聚力,通过整体梳理、重点强调、资源共享、相互研讨开拓视野,提升水平,做到有“备”而来,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