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军队进行一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在减少军队数量的同时,一批将、校军官也转入地方工作。作为将军,除主动要求到地方工作外,一般情况下会留在军队,如周赤萍、甘祖昌等。但也有一位少将转业显得有些被迫,他就是刘毓标。

刘毓标在1934年主力部队转移时参军,过去在地方担任县委书记等职。此后,跟着部队在赣南打游击三年。抗战时期,部队编为新四军,他长期负责组织、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工作在机关。
解放战争,虽然部队为野战军序列,可依然属于地方部队,所在的11纵,相比1纵、2纵、3纵、4纵、6纵、7纵、8纵、9纵、10纵打大规模战斗部队,11纵与12纵的责任就是在苏北拖住敌人。渡江战役后,真正参与主力大规模作战,而他担任旅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
解放后,从副军职、军政委到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
1956年,他就赋闲了,因为在审查历史问题时,有被俘的经历。
1937年1月,尽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但国民党依然调集重兵对浙江、安徽、江西进行围剿,采取层层封锁。皖浙赣边区的斗争更艰巨。刘毓标领导的独立团与敌人交战后,也从报纸上得知,红军主力在陕北,他们只能去浙西南根据地找粟裕。于是,部队兵分两路。他带着一路遭到敌人层层包围,在敌众我寡下,只剩下刘毓标和警卫员以及侦查班长。

刘毓标负伤,突围继续行军,因为多日未吃饭,买饭被敌人发现,导致被俘。
1937年3月被俘后,伤势在一个月后得到好转,与敌人进行斗争,但也遭到敌人酷刑。到7月中旬,被陈铁君等人营救出来。出来后去找组织,抵达后都物是人非。之所以没有找到组织,自己觉得身份可能受到怀疑,而他又在国民党别动大队住下等待消息(国共开始合作)。这或许是后来他的问题再次被提及的原因吧。
当时,组织上刚遭到破坏,不得不谨慎。组织对于跟他接不接头也产生争议,最终组织上见了刘毓标。他把国共要合作的消息带到这里,让他们去派人看看,有没有这样的事。对方得知后怀疑他的立场,但他表示没关系,但要查证一下。
因为皖浙赣坚持3年游击战,消息闭塞,有这样那么的怀疑都是正常的,但他也给皖浙赣边区游击队打开通道。
后来,他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提拔为副军职、正军职。可在1956年审查时,他被俘经历被提起,有人凭借几份没有旁证的敌伪材料,将他的问题成为悬案。因此离开岗位。

1958年,被通知转业到地方或者离休。年纪不大的他,选择到地方被任命为副厅长。
1977年被安排担任省革委会顾问,并重组民政厅,70岁的他投入工作当中,担任厅长。后来,他的问题得到解决,被定位省长级待遇,总政下发改定他为行政7级通知。工作2年后,提出从一线退下来,到省政协。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