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文章的标题里说了,“在农村过得幸福的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为什么说农村呢?
因为我是个农村人,虽然我在城市生活十几年了,但我对城市确实是没什么了解,更谈不上了解城里的老人。
但对于生我养我的农村,我还是非常熟悉的,即便这十几年我基本上只是过年的时候会回去。
农村那么多老人,如何判断他们幸不幸福呢?
我之所以知道我们村哪些老人幸福、哪些不幸福,得益于前几年,我在我家门口弄了一个小花园,在村里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我奶奶今年84岁,她人缘广,加上我爸妈在村里都比较和善,跟大家关系不错,所以村里的老人都喜欢来我家小花园里玩。

今年春节,除了过年和初一那两天没人来我家,其他的年前年后,每天都会陆陆续续有三四个、四五个老人来我家玩。
他们跟我奶奶聊天,我就负责泡茶,有时候也在旁边跟他们聊。
从他们的聊天中,就可以知道他们到底过得幸不幸福。
幸福与不幸福,有何区别呢?
最简单的区别就是——幸福的老人,嘴里没有家事,脸上没有愁容,真正的慈眉善目;
而不幸福的老人,嘴里总是羡慕别人、倾诉自己的家事。

从大的概率上讲,村里那些收入不错、儿子女儿比较有出息的,确实是要比一般老人幸福得多。
我们村里收入最高或者说唯一有像样收入的老人,就是以前小学的老师,他们现在基本上都70多、80多岁了。
有些老师,他们的退休金一个月都有八九千块钱——这在农村,简直就是巨富!
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任何花钱的地方,菜自己种,大米也是自己孩子种或者承包给别人种,一年分30%——肯定是够吃的,最多就是买点肉、水果啥的,一年基本花不了几个钱。
由于他们有钱,儿女要么也比较有出息,即便没什么出息,他那点退休金,养一家三代都绰绰有余。
他们自然是很幸福的,退休生活主要是练习书法、红白喜事帮村里人写点对联、祭文啥的,他们来我家的小花园里聊天,很少聊自己,基本上都是在关心别人。

当然了,也有些虽然自己有大几千退休金但过得不幸福的老人,原因就是儿子女儿过得不如意,比如离婚、败家、生意失败等等——他们也一样,为儿女操碎了心。
虽然别的老人羡慕他们一个月有几千块,但他们并不比一般老人更幸福。
这么一看,有没有钱,对于是否幸福,确实非常重要,但也不是绝对的。
因为有些没有收入、儿女也很普通的老人甚至是孤寡老人、五保户老人,他们也很少抱怨生活。
腊月二十六我家杀年猪那天,有两个条件差不多的老人来我家玩。
一个老人,70多岁了,两个儿子,一个快50、一个40多,大儿子一辈子没结婚,小儿子结过婚但离了以后一直没找——他们两老口子,我就没见他们开心过,在我家聊天,嘴里一直都是说别人家孩子如何有出息,自己家孩子如何不成器、如何让他们操心、以后他们成神归天了不知道这俩儿子怎么办。
而另一个老人,也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脑子不太灵光,一辈子没有娶妻;小儿子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反正也混得不好,但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
他70多了,有时候还会跟着村里的中年人去打零工,挣点生活钱,村里的小朋友都很喜欢他,人人见到他都叫他爷爷、祖祖。

这两位老人,条件类似,但幸福感差距很大,主要就是心态不同。
还有一个老人,可能有80岁了,他一辈子,几乎不与别人打交道,耕田种地,别人都是互相帮忙,他全都是自己来,一亩田的水稻,别人都是互相帮忙,半天就收割完了,他是自己一个人,要收割个把星期。
他之所以来我家,是因为他儿子跟我关系很好,我33岁,他儿子32岁,他一辈子就这么个儿子,还是在他50来岁的时候生的。
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没有骂过他儿子、他老婆半句,连大声说话都没有,据说他以前家境非常好,只是由于一些原因,家道中落。他可能是我们村他们那个年纪的人中,文化程度最高的。
有人说他心高气傲、瞧不起人,也有人说他知书识礼、不得罪人。
反正我觉得他很幸福,因为跟他聊天,聊的都是历史、文化上的事,他基本上不会说东家长西家短,也不会说他自己家的好与不好。
春节在家十来天,我家小花园里,一共来了不下20位老人,通过跟他们聊天、听他们聊天,我得出的结论就是:

在农村过得幸福的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不是有没有钱、不是儿女是否有出息,而是不操心他人、不管闲事、不攀比,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好自己的生活。
人只有你关心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你才会幸福,因为你是你自己唯一能掌控的。年轻人要去操心别人、管别人、攀比,都会让他很累了,更不要说老人了。
人老了,随着你的能力、精力、体力的下降,你所能管辖的人和事,就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而如果你在年老了还要在意别人、操心别人、羡慕嫉妒别人,同时自己又无能为力,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快吗?
正如弘一法师所言:
你在意什么,就会被什么所折磨。万事从心起,看淡一身轻。
所谓看淡,其实就是将原本投向别人的目光,转向自己而已。
作者|李弯湾
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