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敢直怼马斯克“不懂关税,只懂卖车”的经济民族主义者;也是敢不配合国会调查,为挺特朗普而锒铛入狱的麻烦制造者;还是至今仍被中国制裁,被禁止入境我国的对华“死硬”分子。这人就是白宫首席军师,也是炮制此次关税风暴的幕后推手,彼得.纳瓦罗。
在美国政治光谱中,纳瓦罗是一个异类。他拥有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光环,却长期游离于主流学界之外;他早年浸淫于加州民主党的政治实践,最终却成为共和党总统身边最激进的贸易鹰派;他以学者的身份进入白宫权力核心,行事风格却更像一个不计后果的鲁莽粗人。他不仅仅是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设计师,更像是一个符号,折射出了当今美国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抬头的时代趋势。
纳瓦罗的起点,带有典型的美国精英教育印记。他在塔夫茨大学获得本科学位,随后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深造,并最终在1986年获得哈佛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样的履历,往往会让一个人在通往知名学府教职、智库研究员或政府技术官僚的平坦道路上,走下去。
他也确实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商学院找到了一份稳定的教职,主要教授MBA课程,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政策、商业决策等,一干就是数十年。那时候的他,完全就是一个关心本地事务、有一定公共参与热情的普通教授,还没有出现任何“异化”的迹象,也没有对中国尖锐、敌视的批判和偏见。
真正显露出纳瓦罗不安分的野心的,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以民主党人身份展开的一系列“屡败屡战”的竞选尝试。从1992年竞选圣地亚哥市长开始,在以后的近10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冲击过国会众议院席位、市议会乃至县政委员等多个公职,可惜大多以失败告终,有的还差距悬殊,输得很惨。
在此期间,他可是得到民主党大人物希拉里的支持和赏识的,而纳瓦罗当时的竞选纲领也带有明显的民主党色彩,比如强调环境保护、反对过度开发,这与他后来极力推崇的、有时被批评为忽视环境代价的制造业回归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只是他在竞选方面好像确实没什么天赋,一次次烂泥扶不上墙的表现,让支持他的民主党大佬们非常失望,纳瓦罗也随之越来越边缘化。
但这段漫长而又充满挫败感的竞选经历,对纳瓦罗后来的性格和政治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一方面,连续的失败可能加剧了他性格中本就存在的执拗甚至偏执的成分,让他习惯了对抗和不被主流接纳的处境。这种“局外人”、“边缘人”的心态,也让他更容易对后来特朗普那种颠覆建制的做法,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纳瓦罗长期在地方政治中摸爬滚打,让他对选民情绪、特别是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感到失落的蓝领群体的诉求,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这也为他日后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为“美国vs中国”的叙事结构,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选举上的屡战屡败,并没有让纳瓦罗放弃对政治权力的追求,只是让人没料到的是,学术研究和写作,竟然意外成为纳瓦罗撬动更大影响力的杠杆。而中国,则成为了他后期学术生涯聚焦的靶心,和不断获得高光时刻的核心关键词。
大约从21世纪初开始,纳瓦罗的研究和写作方向发生显著变化,他将目光投向了迅速崛起的中国,以及中美经济关系。2006年的《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可以视为一个起点,但真正让臭名昭著的是2011年出版的《致命中国:美国是如何失去其制造业基础的》。
这本书,以及由他本人出任旁白的同名纪录片,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和案例,系统性地指控中国通过所谓的“七宗罪”,即非法出口补贴、操纵汇率、知识产权盗窃、环境标准低下、劳动条件恶劣、违反WTO规则、动用间谍手段等,摧毁了美国的制造业,威胁美国的经济安全。
《致命中国》的论点和论证方式,在主流经济学界引发了广泛质疑。许多学者批评其数据使用,存在选择性偏差,逻辑链条过于简化,将复杂的全球经济互动归咎于单一国家的“恶意”,缺乏严谨的经济学分析,更像是一本政治檄文而非学术著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就曾多次撰文,驳斥纳瓦罗关于“贸易逆差等于国家损失”的核心观点,认为其理论基础存在严重谬误。
事实上,纳瓦罗的著作确实充满各种不实的内容。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纳瓦罗经常在书中经常引有一个名为“罗恩·瓦拉”(Ron Vara)的哈佛教授的言论,来彰显该教授对自己各种观点的支持和赞赏。但后来大家发现,这个Ron Vara教授,根本不存在,而是“纳瓦罗”一词“Navarro”字母的重构。
当别人识破自己的把戏后,他的回答是“这只是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此时的纳瓦罗已经越来越不像一个严肃严谨的学者,而是已经具备一名美国政客所需要的撒谎成性和厚颜无耻的基本属性了。
“自身条件”差不多具备了,纳瓦罗命运的齿轮开始在2016年疯狂转动。他的人生开始出现极具戏剧性的转折。
据美国媒体报道,当时特朗普的女婿、未来总统的高级顾问贾里德·库什纳,在为特朗普寻找有关中国的资料时,偶然发现了纳瓦罗的书。书中那种“美国吃亏了”、“中国是问题所在”的论调,与特朗普竞选期间反复强调的“美国优先”、“夺回工作岗位”的主张不谋而合。把书推荐给特朗普后,特朗普本人也对纳瓦罗的观点大为赞赏。
就这样,一个被主流学界和政界长期忽视的边缘人,突然获得了直达权力巅峰的“入场券”。纳瓦罗迅速加入了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并很快成为其核心经济顾问之一。曾经的加州民主党败选者,摇身一变,竟成了共和党民粹主义旗帜下的重要理论提供者,何其讽刺?
特朗普2017年顺利入主白宫,也将纳瓦罗推向了人生的权力巅峰。他被任命为新设立的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后又执掌贸易与制造业政策办公室。这些职位似乎是赏识他的特朗普,为其量身定做的,赋予了他在贸易政策领域巨大的话语权。
进入白宫的纳瓦罗,再也不是一个隐忍、无人关注的末流学者的形象,而是将其强硬、好斗的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和权力斗争者。
白宫内部很快形成了以纳瓦罗为代表的“贸易鹰派”,与以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加里·科恩、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为代表的“华尔街派”之间的激烈对抗。后者大多拥有金融背景,属于典型的全球主义者,更倾向于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常常对纳瓦罗主张的大规模关税战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
据一些近亲白宫的媒体人披露,在当时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战情室里,关于贸易政策的争论,常常充满浓浓的火药味。纳瓦罗以其不妥协的立场、能绕过常规程序直接向特朗普“吹风”的能力,以及将所有问题都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这恰好是特朗普的“兴奋点”)的技巧,在多次关键决策中,碾压了对手。
2018年初,强行推动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虽然科恩等人强烈反对,认为这将损害美国制造业下游产业,并会疏远盟友,但纳瓦罗力主强硬,并最终说服了特朗普。
随后,针对中国的规模空前的多轮关税加征,更是纳瓦罗思想的直接体现。他深度参与了关税清单的制定,并持续鼓吹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这种内部斗争的白热化,最终导致了科恩等人的离职,也标志着纳瓦罗在白宫贸易政策领域影响力的空前巩固。
纳瓦罗的“鹰派”姿态不仅限于内部。他对媒体、对批评者,甚至对外国领导人,都展现出惊人的攻击性。2018年G7峰会后,他公开用“地狱里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这样的恶毒言语,攻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引发轩然大波,被广泛批评为有失身份和外交礼仪。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他是白宫内部最早、最积极将病毒与中国直接联系,并推动使用“中国病毒”等污名化称谓的关键人物之一。
于此同时,围绕纳瓦罗学术理论正确性的争议也从未停止。批评者反复指出纳瓦罗存在选择性使用数据、歪曲经济模型、将自己的著作奉为圭臬等一系列问题。而他则不为所动,仍坚持认为贸易逆差本身就是衡量贸易关系好坏的唯一标准,甚至提出关税收入能完全覆盖关税带来的成本。这些观点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背道而驰,但纳瓦罗凭借着特朗普的信任,仍将这些备受争议的理论强行注入了美国的国家政策。
然而,随着特朗普的第一次下台,纳瓦罗的命运也开始经受了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是另一次重大转折。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事件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展开调查,在此过程中,纳瓦罗力挺特朗普的“选举舞弊”说法,并拒绝提供证词和相关文件,最终被控藐视国会,判处4个月监禁。
恰恰由于这4个月的监禁,再次强化了他在美国蓝领民众心中的硬汉形象,同时也让特朗普对他的“忠心耿耿”,大为满意。当2025年特朗普重掌白宫时,纳瓦罗也以总统“高级贸易和制造业顾问”的身份再度回归,继续成为特朗普身边的第一贸易智囊。
2025年4月2日美国发起的针对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针对中国)关税风暴,就清晰体现了“纳瓦罗主义”的影子。毫无疑问,白宫第一军师,才是这次世界级贸易巨震的幕后推手。
当特朗普身边另一位红人马斯克,不满纳瓦罗的关税政策,公开指责他:“获得哈佛经济学博士学位不是件好事,过度自负会导致决策失误。”时,狂妄的纳瓦罗也公开回呛“马斯克根本不懂这些,他只是个卖车的......”。当媒体问他如何看待因关税政策造成的股市暴跌时,他轻飘飘地回了一句“不卖股票就不会亏”,语气充满不屑。
纳瓦罗所制定的基于偏执保护主义,疯狂颠覆现有全球贸易规则的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贸易、金融以及地缘政治,所造成的动荡和撕裂,还在一点点显现中,最终的破坏力会激烈到什么程度,目前没谁能预测。如今能确定的是,纳瓦罗的名字将与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并列,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新的代名词。他和纳瓦罗主义影响下的美国,会不会遭到反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