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权,这个名字在CBA赛场上开始变得耳熟能详,尤其是上海男篮的球迷,最近几场他可是帮球队打出了13连胜的好成绩。
别看他现在在场上风生水起,其实李弘权的篮球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从刚开始被冷落到如今成为球队的得分利器,他用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才能从困境中突围。
他并非一开始就坐拥这般聚光灯,反而曾在青春期拒绝了加拿大国青队的多次邀请,只因为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为中国男篮效力。

李弘权的爱国情怀并不全是自己单纯的选择。
作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长大的他,父母每年都会带着他回国,不管是寒暑假还是节假日。
渐渐地,他深刻感受到这里才是自己的根,这份情感的积淀,让他在面对加拿大国青队的多次邀请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拒绝。
对李弘权来说,代表中国出战,比任何东西都更有意义。

高中时,他的篮球天赋早已显现。
李弘权身材高大、力量强悍,凭借着“推土机”式的打法,他在加拿大的高中联赛中打得风生水起,甚至被球探称作“中国版的锡安”。
想象一下,一个高中生,能被这么夸张地比拟,可见他的潜力有多大。
正因如此,他也引来了不少高校的青睐,最终,李弘权选择前往美国打球,决心在更高水平的AAU联赛中磨练自己,为进军NCAA做准备。
有网友提到,“李弘权的选择很对,走出国门挑战自己,才能真正提升水平。”的确,李弘权的决定让他见识到了更广阔的篮球世界,但也面临了许多不如意。

尤其是在他进入NCAA赛场后,尽管有着入选名校的机会,结果却并没有如他预期的那样顺利。
他本来希望能够得到主力的位置,但新赛季刚开始,他就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被给予过多的上场机会。
这种“被欺骗”的感觉,让李弘权感到非常失望,也让他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不小的疑虑。
有网友表示,“李弘权的遭遇让我想到很多年轻球员,面对前景不明时,如何调整心态,真的很考验人。”的确,面对这份打击,李弘权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选择了更为坚定的道路。

他决定回国发展,选择了CBA的上海男篮,虽然当时他还未能立即上场,但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2021年,李弘权正式签约上海男篮,然而按照CBA的规定,他要等到下赛季才能为球队效力。
无奈的等待中,他被送去了澳大利亚的NBL联赛,继续积累经验。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参加了不少比赛,虽然出场机会有限,但李弘权依然通过刻苦训练和比赛中的学习,不断磨练自己。
最终,2022至23赛季,他迎来了自己的CBA首秀。

和他想象中的不同,上海男篮并没有马上为他提供一个稳定的出场位置。
更糟糕的是,他在球队的定位也有些尴尬:既打不了三号位,也不完全适合四号位。
为了适应球队,他只能一边调整自己,一边默默等待机会。
刚开始的那个赛季,李弘权真的有点像“坐冷板凳”的角色,虽然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球场上,但始终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

这时,他的名字在国内篮球圈也并不显眼。
就连之前曾在加拿大打出高光表现的他,也遭遇了不少球迷的质疑。
甚至有声音认为,李弘权的天赋可能在CBA这个舞台上发挥不出来。
“他怎么会在上海队踢不开位置,真有那么难吗?”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道。
显然,很多人并没有看到李弘权背后的艰辛。

对于这些外界的压力,李弘权却显得异常冷静,他用平常心对待这些质疑,心里始终坚信“每个职业球员都会经历这种阶段,磨砺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他没有急于证明自己,而是埋头提升自己的不足。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李弘权终于迎来了转机。
第二个赛季,他迎来了一次蜕变。

通过减重、提高自己的三分投射能力以及加强控运,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如今,他在场上不仅可以帮助球队在三号位进行得分,也能在四号位上灵活调动,速度快了许多,禁区内的得分也逐渐增多。
随着王哲林的伤退,李弘权也迎来了更多的出场机会,并在比赛中展现出了他全能的表现。
有网友评论道,“李弘权现在看起来真是越来越成熟了,减重后的他更灵活,进攻多样,上海队也终于看到了他的价值。”事实确实如此,本赛季,李弘权的表现可谓全面爆发。
在13连胜期间,他的场均数据是15.6分、6.2篮板、2.3助攻和1.2抢断,三分球命中率超过了40%。

这样的表现,不仅让上海队的球迷为之疯狂,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在CBA赛场上的巨大潜力。
不仅如此,李弘权还凭借这些出色的表现,逐渐在上海男篮的战术体系中站稳了脚跟。
新帅卢伟上任后,对他给予了更多的机会,李弘权也用自己的实力回报了教练的信任。
上海男篮的13连胜,不仅是全队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李弘权在锋线上强劲的火力输出。

李弘权的篮球之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成就了今天的他。
一个年轻人,从冷板凳到主力轮换,从被质疑到证明自己,李弘权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坚持、努力、调整和自我突破,才能让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今天的李弘权,已经开始成为上海队的关键人物,未来,他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