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对刘邦来说,那重要性简直不用多说。这么讲吧,刘邦能成就那么大的事业,萧何的精心谋划可少不了,汉代王朝的建立肯定有萧何出的一份力。
帝王的心思可太难捉摸,就说萧何给刘邦献计杀了韩信之后吧,刘邦可劲儿地表扬萧何,还直接送给他500个卫兵,君臣二人看起来就像是在“论功行赏”。
萧何正“洋洋得意”的时候,被一个瓜农给提醒了。
汉十年的时候,陈豨造起反来。刘邦寻思来寻思去,最后决定自己带着兵去平叛。这么一弄,这么大一个王朝就落到吕后他们那帮人手里去。
点兵的时候,韩信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就没跟刘邦一块儿走。可能是这么多年来一直憋闷得厉害吧,陈豨谋反的时候,韩信可没想着就自己躲起来保全自己。
他甚至悄悄派心腹到陈豨那儿,说:“你就起兵吧,我在这儿帮你。”
韩信想让计划毫无差错,赶忙和家臣商议怎么协助陈豨,可这世上哪有能完全保密的事儿?
“隔墙有耳”可绝不是随便说说的。韩信的计谋还没来得及施展,远在宫墙里头的吕后就已经知晓消息了。
对吕后来说,丈夫刘邦正在外面打仗,为的就是让王朝稳稳当当的。她自己安稳地坐在高位上,那就得让刘邦心里只想着打仗的事儿,不能有啥别的担忧。
在萧何的助力下,吕后成功把韩信给拿下,还把他给灭了,好让自己心里踏实。
没过多久,刘邦平定了陈豨的叛乱后就从军队回到京城,刚回来就听到韩信死了的消息,当下心里很是感慨。
刘邦耷拉着脑袋沉思了一小会儿,满是惋惜地问吕后:“韩信快死的时候,有没有说啥话?”
吕后直接就说:“韩信讲,后悔当初没听蒯通的计策。”
刘邦听了这话,立马站直身子,瞧着吕后说:“这人是齐国的说客。”
刘邦立马就下了诏令,让齐国去捉拿蒯通。话说回来,做君主的,就应该论功行赏,在这件事情里,萧何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于是,刘邦就给萧何升了官职,让他做相国,还额外给他加封了五千户的食邑,甚至派了五百个士兵和一名都尉去做萧何的卫队。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萧何一下子变得无限风光,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跑到萧何府上去祝贺了。
红绸裹着的礼物那可老多了,萧何开开心心就收下了,心里那叫一个美,当臣子能有这样的荣耀,萧何可没少得。
萧何府上喜气洋洋的,周围的人都不停地往这边瞧。萧何正大大方方地接受众人的道喜和奉承,这时候召平来了。
和那些来道贺的门客、臣子都不一样,召平一露面,席间喜悦的气氛一下子就淡了不少。
可别以为他是恭贺的用词出了错,打从最开始,召平就是怀着哀悼的想法来的。
看着萧何正热情高涨,召平却浇了一盆冷水,说道:“你要有大灾祸。”
在这能把官场震得地动山摇、荣誉高到不能再高的时候,召平出现了,还脱口说出那样一句话,这肯定是个特别的存在。
召平这人,在秦朝的时候还被封了个东陵侯。可没办法,朝代一变,召平就没法像以前那么风光。秦朝没了之后,召平就成了普通老百姓。
召平家里穷,没办法,就在长安城东种西瓜来维持生活。就这么一天天地种种,嘿,没想到他种出的西瓜又甜又美,一下子就出了名。
后来,还得了个“东陵瓜”的称号,在京城那可是名声大噪,召平这人也就不再是默默无名之辈。
所以,萧何听到召平泼冷水的话之后,心里虽然有点不舒坦,可还是耐着性子问召平为啥这么说。召平就点了点头,接着往下讲。
你的祸事要来了。皇上在外面风吹日晒地打仗,你就留在关中。你又没上阵杀敌立功,可皇上还增加你的封邑,给你添卫队。为啥?估计是淮阴侯刚在京城谋反,皇上对你起疑心了!
萧何听到这话,眉头立刻紧紧皱了起来。只听召平接着说:“现在给你配备卫队来保护你,这恐怕不是要对你施恩宠。你,最好把这些封赏都推掉,可别接受。把家里的钱财都捐给军队作军需之用,这样的话,皇上心里肯定就舒坦。”
这番话,一下子就把萧何心里那点沾沾自喜全给打得粉碎。这时候再瞅着眼前的封赏,他可不像之前那样飘飘然。
萧何沉思一番后,采纳了召平的计策,拒绝了刘邦的赏赐。嘿,就跟召平猜的一样,看到萧何推辞,刘邦可高兴。
萧何心里那叫一个庆幸,对着召平不停地道谢,这心里压着的石头才落下了一半。
韩信这一辈子,悲剧味儿可太浓了。他的成功是靠萧何才开始的,到最后走向败亡,出计谋的也是萧何。
早时候,韩信一直都不得意,在项羽那儿献本事,可项羽压根就不接受。后来,他跟萧何聊了聊,萧何觉得他特别棒,就把他推荐给刘邦了,这样韩信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韩信打了几场漂亮仗,把自己的本事都展露出来了,这可让刘邦心里直犯嘀咕。这么多事加起来,韩信离死期也就不远。
汉六年的时候,有个人写了封信,告发韩信要谋反。刘邦,本来就不太信任韩信,这下可好,毫不犹豫地就听了陈平的主意,想要去攻打韩信。
刘邦他们打着天子外出会见诸侯的幌子,成功把韩信给骗了,还把韩信绑到了随行的车上。韩信满心疑惑,心里别提多凄凉了。
是不是真就像大家说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那样?如今天下都已经安定了,我这是该被烹杀。
刘邦就说了:“有人告你谋反。”
这一回的事儿,最后韩信也就是戴着镣铐到了洛阳,命倒是保住了。可他心里那叫一个凄凉,对自己的定位也越发清楚了。
刘邦老是猜忌韩信的才能,这让韩信心里害怕,没办法,韩信就经常说自己病了,也不再去上朝或者跟着刘邦出行了,时间一长,韩信心里就特别憋闷。
所以,陈豨这一来,对韩信来讲,那可就是个解脱的好机会。他总算能找到个发泄的口子,把心里的那些不满一股脑儿地宣泄出去。
两人一商量达成协定,这不就有了前面提到的合谋的事儿嘛。韩信打算趁着夜里假传诏令,把各府服役的罪犯和官奴都给赦免了,接着发动这些人去攻打吕后和太子。
计谋都想好了,可就是等不来实施的机会。为啥?就因为一个被韩信囚禁的门客。韩信的那些谋划,一下子全泡汤了。这个门客把韩信给得罪了,所以被囚禁起来。门客的弟弟想救自己的亲人,就把韩信的谋划一股脑儿地向吕后告发了。
吕后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肯定是又慌乱又担心。她本想直接把韩信召来,可又怕把韩信惹恼了,他不肯听话。
于是就和同样留在关中的萧何一起想办法,用“陈豨已经死了”来骗大家,为了防止韩信还继续以生病为借口不出来,萧何说。
病了也得强撑着精神进宫去祝贺。
这样一来,韩信就再也找不到婉拒的理由了。他刚一迈进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给抓住了,然后被捆起来送到长乐宫的钟室,最后被绞死了。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韩信这才猛地感叹道:“我真后悔当初没听蒯通的计策,结果被女人和小人给骗了,这难道不是上天的安排吗?”
站在立场这一边的时候,萧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一直追随的刘邦。想当年,刘邦可是萧何眼中非常有志气的将才,为了追回他,萧何不惜飞马狂奔。可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死在了钟室。
韩信临死前的一番话,让他三族被灭,蒯通也被抓来带到刘邦跟前。刘邦看着堂下站着的人,问道:“是你教唆淮阴侯谋反的吗?”
蒯通说:“没错,我是教过他。但那家伙不听我的计策,这才把自己搞死了。要是他听了我的计谋,陛下还能把他给灭了吗?”
要是韩信没那么骄傲,知道谦让,晓得收敛自己的锋芒,说不定在评功论赏的时候,还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命。
以前,韩信把萧何当成自己的贵人。可到最后,竟然就死在萧何手里了,这事儿,真让人想不明白。
萧何这个人,不管刘邦有多依赖他,等到战争结束了,国家安定、百姓也安定的这种大局面下,再怎么信任,心里也会有动摇的时候。
就像瓜农召平说的那样,韩信的死,虽然是靠萧何出的计谋,但高祖心里,其实早就种下了怀疑的种子。给他赐卫队,增加食邑,这些都只是在试探罢了。
这一回闹起风波,多亏瓜农给提了个醒,萧何才稳稳当当地度过去了。刘邦觉得萧何挺识相的,萧何这么做,可把刘邦给乐坏了。
这不,君王的试探就一直没停过。
汉十二年秋的时候,英布起来造反了。刘邦又一次亲自带着军队离开京城去征讨。这一回,哪怕刘邦在外面打仗,对萧何的问候不但没减少,反而还增多了。
每次一有空,刘邦就会派使臣去打听萧何的情况,非得把萧何的一举一动都掌握住才行,只有知道了萧何的情况,正在外面打仗的刘邦心里才能踏实点。
那时候的萧何正在做什么?
做臣子的,知道君王忙不过来,肯定得帮着分忧。所以萧何就拼命地安抚、鼓励百姓,还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拿出来当军费了。
这做法乍一看能安抚百姓,赢得民心,可实际上也潜藏着危机。
就像当初的召平那样,这个时候也有门客,直白地劝说道:“您,离被灭族已经没多远。您都做到相国了,功劳排在第一,这还能再往上加吗?”
您才刚进关中,就特别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都十多年了,百姓都对您特别亲近。您还老是不辞辛劳地争取百姓的拥护。皇上为啥老是派人来问您在做啥,就是担心您在关中的影响力太大了。
现在,您咋不多买点田地?用低价赊欠的法子把自己名声搞坏点儿呗。这样一来,皇上就能安心。
早之前传英布要反叛那时候,萧何还帮着讲过几句话,他觉得英布肯定不会干这种事,结果,最后却被自己的话打脸了。
刘邦带着军队出去打仗平叛了,萧何,能继续留在关中。可他心里老是七上八下的,他这次本来是想代替刘邦去安抚百姓的。
可谁能想到,差点又把君主给惹怒了。门客出的这个计策,对萧何来说,那可真是及时雨。所以萧何就采用了这个计策,照着去做了。
远在京城之外的刘邦,一听到传过来的萧何干的那些事儿,一直紧绷着的脸立马就舒缓多了,心情那叫一个畅快、放松。
对于萧何而言,事情就到此为止的话,或许就是最棒的结果了。
可但是,太可惜!
刘邦得胜回京城的时候,在郊外被老百姓拦住道路递上状子,状告萧相国的“坏事儿”——用很低的价格强行买老百姓的田地和房子,而且还欠了好多钱没还。
刘邦安抚完百姓,进了未央宫,萧何就来拜见了。看着好些天没见的萧相国,刘邦笑着问:“萧相国,你就是这么为百姓谋利的?”
说着,就把手里拿着的百姓上书递给萧何,“你自己跟百姓谢罪去!”
刘邦心情正好的时候,萧何赶忙请求说:“长安这地儿窄巴,上林苑里好多空地,都荒着没人用。皇上,能不能让老百姓进去种地,就留着禾秆给禽兽吃就成。”
这话一出来,之前听到萧“恶行”还一直满脸带笑的刘邦,立马就火了,“你拿了商人好多钱财,就是为了让他们来找我要上林苑。”
萧何还想辩解点啥,刘邦直接就把他交给廷尉了,给他戴上枷锁就扔到监狱里去了,这事儿肯定是瞒不住的。
一下子,朝堂就炸开锅了,差不多所有的大臣心里都七上八下的。萧何的事咋处理还没个说法,就已经有人去打听这事儿的来龙去脉了。
王卫尉在伺候刘邦的时候,问起萧何入狱是咋回事。他俩唠了一阵儿后,刘邦尽管心里有气,可最后还是打发使臣把萧何给放了。
“伴君如伴虎”,在君主身边,那可是有巨大的利益诱惑。就算以前一直帮扶着君主,风里来雨里去的又能怎样?帝王的心,这世上最难捉摸了。
陪在您身边,可不只是吃您给的俸禄,分担您的忧愁就完事儿了,还得一直记着“功高震主”和“民心所向”这两件事。
萧何年纪越来越大,就越发小心谨慎。在君与臣的关系里,他一直本本分分的。到快不行的时候,惠帝问他相国的人选,萧何看了看惠帝的样子,啥也没说,也不干涉。
不直接说“曹参”具备当国相的才能,直到惠帝说出曹参的名字时,才点头表示认可,还说道:“皇上选对人,我死也没啥可担忧的!”
一方面符合了惠帝的心思,另一方面也确定了未来的国相人选。
站得位置越高,就得承担别人承担不了的危险。萧何跟刘邦的交情那可是相当深厚的,但这也招架不住君权和相权搅和在一起带来的麻烦。
韩信死了,被瓜农点醒后,英布搞出乱子,为了让君王心里踏实,他就毁掉自己的名声,可真是绞尽脑汁,最后也算是有个好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