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不补,以后要补都没用了。”
“你不补,我就是在帮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补。”
“现在看着成绩还行,到了三、四年级就是一个分水岭,到时候要追都追不上了。”
各位家长,这些话是不是特别熟悉。
你真的以为你是自愿给孩子补习的吗?并不是,这是一种假“自愿”,是你在不知不觉间被一些话暗示了,放大了你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之所以校外培训机构特别喜欢用教育资源不公来说事,因为只有矛盾才能让你有不满,才能让你有冲动去破除这种不公。
你还在相信校外培训机构说的有需求就有供给的说法吗?
广告的起源、发展到无缝不入,证明了你的需求,大多数都是别人给你创造的。
你的孩子不是比邻居家孩子差,只是别人说得他差而已,因为他们都用单一评价来看孩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利用你的痛点。
所以,现在的教育内卷,就像滚起来的雪球,作为一片雪花的你,看似即使不想卷也得卷。
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以前接待过一个家长,孩子一个学期被多家补习机构劝退,最后找到我们。
家长说孩子学习成绩一直都不理想,所以很早就开始在校外进行补习,但是补了几年都没什么起色。最近一个学期情况更严重,好几个老师被气跑了,现在都没机构愿意接收了。
经过观察,孩子的行为确实有点让人抓狂,来到机构半小时,没有停歇过,到处玩、到处翻。我相信其他机构不接收肯定存在一定的道理,我就建议家长,先不着急报课,可以先去医院给孩子做一个全面的身心评估,看看孩子是否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影响他的学习。
家长听了我们意见去给孩子做了个检查,检查结果是多动症。从此以后,家长就再也不对孩子的成绩有过高要求,而是在行为和习惯上给孩子做训练。
很多家长太过于关注成绩,因此很容易判定孩子成绩下滑就是学校老师教得不好,或者是孩子学习态度问题。有了这样的判定就自然地选择校外补习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存在的情况。
有的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突然某一天开始不愿意去学校了。
有的学生,一直都是乖乖孩,突然某一天开始在游戏世界不能自拔了。
有的学生,在所有人眼里都是自律且聪明的孩子,在毕业后就完全摆烂了。
之所以教育内卷,就业竞争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周围人的期待过高。
有网友分享过她的育儿泪:夫妻都是老师,她是小学老师,丈夫是初中老师,孩子小学的时候是她带,她带娃比较放养。孩子初中就去了丈夫的班,即使孩子成绩不算差,丈夫对他的要求却特别高,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后孩子就自暴自弃了。
为了让孩子回归正常,夫妻两人开始妥协,开始接受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作为突破口,以类似队友的方式慢慢重新融入孩子,从而带起孩子的自信心。
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只是父母对他的期待不同了而已。
在涉及公平教育的问题,很多父母能清楚地看到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教育机会的不均衡,但他们很少看到自己对孩子的不公平。他们会用很多的“为你好”来塑造孩子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但他们却忽视了这对于孩子来讲也是一种不公平。
2024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大度开设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这10个月的运营下来,接诊近万人次,到现在为止,该门诊还是一号难求。
医生表示,拒绝上学不是一种病,它只是一种心理问题导致功能受损后的一种表象。主发群体是初一和高三,其次是初三和高一。
所以,你还相信输在起跑线的谎言吗?你可能是赢在起跑线却输在了中点。中点重启可是比中点慢爬难得多啊,且需要的调整周期更长。
或许有人狡辩说,做父母的不是人人是专家,能看出孩子存在什么问题。
既然这样,那我们能否将心比心,清楚意识到孩子也不是个个都能学必所成的呢。
我们一直在告诫家长,不是孩子成绩差就放任不管,而是在孩子、家长以及老师三方做好全面沟通后再决定是否给孩子安排补习等等。
让你放弃喝奶茶的,只有当你体检看到血糖指数远超正常值时。
让你放弃教育内卷的,只有当孩子严重偏离期待时,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时。
不内卷,不要成为那片雪花是你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