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形成的专业的可靠的内容。全文数据都有据可依,可回溯。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印度的东北,就如同一块孤零零的叶子,挂在印度的地图之上。它从主体部分脱离出去,仅有一条狭长的“鸡脖子走廊”与之相连——那便是西里古里走廊,其宽度仅仅为20公里。此地的地理位置,与它复杂的历史背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令人费解的画面,也不禁让人思索:为何印度的东北会变成这样一块“陌生的土地”?

这片土地的历史如同它的边界一样混乱不堪。在殖民时期的英属印度,边界划分,很是随便,还存在很多,遗漏的地方。一般都是按照自然地貌,像山脉这类的或者依据部落的分布区域,来确定边界,可却没考虑,这些区域的人口结构,以及文化认同的情况,所以就引发了很多问题。这种划界方式,让本应属于一个国家的民族群体,被分割成不同的国家,而这也成为日后,许多问题的根源。那加族与米佐族,原本应有的文化纽带,被划破了,跨境的族群认同,与地缘分裂,成为今天持续的难题。

印巴分治和缅甸独立后,边境上不断加剧的不同群体间冲突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现实的困境。那加族横跨印度和缅甸、孟加拉两国的分布,这一情况,让他们在身份认同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困惑。“那加统一国”的设想仍然在一些人心中生根发芽对于他们而言,国界的存在并不足以定义归属感,跨境的文化和血脉联系,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注定难以安然无恙。

与此相对的是东北的多民族群体:阿萨姆人、那加人、米佐人、孟加拉裔相关群体等。不同的族群,以及语言信仰,构成了这个地区那纷繁复杂的面貌。阿萨姆人和孟加拉裔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NRC(国家公民登记册)风波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事件,较为深刻地、清晰地反映了,印度社会在族群认同这个方面所存在的裂痕;这个时候呢,也非常明显地折射出,印度高层管理体系同地方自治之间所具有的巨大张力。

更为复杂交错的跨境安全威胁,让这片土地的边界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了。历史上诸如ULFA以及NSCN等叛乱组织,便在缅甸与孟加拉的边境地区活动,给印度的安全局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现在孟加拉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缘由,被赋予了特殊的地缘意义。孟加拉这个地方,作为印度通往东南亚的关键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而缅甸呢,就成为了印度“东向政策”中的核心地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印竞争之时,缅甸成为决定胜负之关键区域,这种地缘对抗使印度深切地感受到了近乎窒息之感。就好似有一柄极为锋利之刀刃,始终高高地悬于印度头顶之上,令印度长久处于紧张、忧虑之心理状态中。此等巨大压力,仿若一副严严实实之枷锁,牢牢地束缚住了印度之行动与选择。

不过东北地区的独立性与孤立性是否注定要持续下去?印度政府提出的IMT三边公路项目,以及东北通往东南亚”贸易走廊计划,试图打破这一孤立的局面。通过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印度希望借此,将东北从“边缘转变为枢纽”。不过地方自主管理与整体安稳保障之间的平衡,依然是一个,极为巨大的难题;如何去处理,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印度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课题。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这片土地上,或许可以发现,它不仅是印度国家构建失败的一个缩影,也揭示了现代国家,在面对多元文化与地域划分时的无力与困境。或许印度东北的故事,正是一个跨越国界、族群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微妙舞蹈。这块地图上最破碎的拼图,注定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努力去拼凑。
参考资料:
[1]《Mapping a Colonial Borderland: Objectifying the Geo-Body of India's Northeast》

[2]《Colonial Lines and Postcolonial Conflicts in North East In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