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中第一首诗,充满豪情,读来振奋,颔联颈联尾联都是名句

长了鹿角的兔子 2023-02-24 22:10:35

在唐朝诗人的世界里,虽然世路难行,但是仍要不断努力;人生漫漫,仍将上下求索!这就是他们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失意却并不失志”,不管前路如何坎坷,都要用青春的热情浇筑人生的丰碑。杜甫就是其中的代表。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望岳》,是目前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也是杜甫诗歌中最为昂扬奋进的一首。

要问巍峨的泰山是怎样一种规模气象,那么就请走遍齐鲁大地,你会发现它那青青的山影到处都会追随着你。必定是大自然的灵气所聚,才使它出落得如此神奇秀丽。

它又是那样高峻,以至山北和山南,仿佛截然分出了黑夜和白天。望着萦绕着它的重叠云气,我不禁胸怀激荡;极力睁大眼睛眺望它,连归巢的鸟儿也逃不过我的视线。

啊,总有一天,我要登上那极高的绝顶,以便领略一下眼底的群山,到时将变得怎样的低矮、渺小!

面对这座被赋予了太多神奇内涵的大山,诗人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则是一种想望,一种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无论是远望时所见“青未了”的绵延不绝,还是近望时对于“钟神秀”的钦羡,对于“割昏晓”的惊奇,抑或是凝望所见“荡胸生层云”的云气变幻,以及内心的激荡涌动,又或者是目送归鸟时“决眦”般的忘情、投入,都无不体现着一个青年诗人的热切的理想追求,对于人生道路的狂想。

“泰山”如此灵秀、高大、神奇、幽深,如此吐云纳雾、包容万物,怎能不令人顿生“凌绝顶”的理想和决心,怎能不令人憧憬“登泰山而小天”的至高境界?

写作此诗时,杜甫刚刚落第不久,人生的第一次坎坷并不曾稍稍减损他的自信,反而愈加壮志凌云。

杜甫生命中的泰山巍然耸立,势可参天,一如齐鲁青青,绵延不绝。“诗言志”,这首《望岳》,就是青年杜甫理想的写照。

而之所以有如此宏伟的志向,这与杜甫的家世、时代的风气不无关系。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的青年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家庭背景、家学渊源以及时代精神的召唤,给青年杜甫“裘马清狂”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因而张扬之气在诗中也不无体现。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表现出对自己的诗文以及仕途的高度自信: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在《壮游》一诗中,甚至直言不讳:“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即使在《望岳》中,他也没有隐藏自己的锋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然,这不仅仅是诗人意志的张扬,甚至不只是诗人追求社会生命价值的写照,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强音,是诗人的人生观和时代强盛的旋律相交融而奏出的壮美乐章。

其实,这首诗除了尾联这两句外,颔联、颈联也备受后人的赞誉,都是千古名句。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里,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子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割”字,也是诗人的妙笔生花,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开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泰山蒸腾的云雾,飞去归巢的鸟儿,使我心胸开阔、荡漾。远望这一切,我的眼眶差点儿睁裂了。

后人评:前一句“状襟怀之浩荡”,后一句“状眼界之开阔”。

此语可谓一语中的。

纵观全诗,以“望”字统摄,形象鲜明,意境开阔,格调高昂。

清代的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甫:“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那么,大家认为,杜甫的这首诗可称得上“压卷之作”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词漫游记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