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商周时期洞穴遗址——石鼓山遗址

汕尾市民网 2025-04-27 17:23:45

编者按

汕尾,古海陆丰地区,背倚莲花山脉,南濒浩瀚南海。境内丘陵溪谷幽邃,岛屿萦迴,是一座美丽的山海湖城。

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渔猎采集、繁衍生息。汉唐之间,设县立制,羊蹄峻岭,开通南北,连接闽粤,先进的汉文化源源传播,土著逐渐归化。

从南宋起,八方来客到此开基创业。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渐次形成了以闽南文化为主,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的历史文化形态。

明清时期,进入大航海时代,为处于海上商贸航线的汕尾带来了新机遇,汕尾成为国家海防要塞、海关港口和渔盐业生产销售区域。

数千年一回眸,斯土雄奇多姿,斯人开放包容。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汕尾人继往开来,戮力拼搏,建设西承东联桥头堡,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提升文化自信,让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汕尾实践贡献力量。

汕尾日报社和汕尾博物馆合作推出“文物·汕尾”栏目,让读者从更深层次认识汕尾。

商周时期洞穴遗址——石鼓山遗址

关于石鼓山遗址,麦兆良神父在其《粤东考古发现》一书中有记载:“石鼓山峰呈美丽的尖锥形,峰顶山石嶙峋,环山之中有一片土地显示出人类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历史。”麦兆良推测该遗址是一个祭祀场所。“对于最早信奉宗教的先民来说,陡峭的山坡便是神圣的祭坛,而花岗岩石则是永久的祭台。”

石鼓山遗址图

据汕尾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练娟介绍,石鼓山遗址是目前在我市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先民洞穴遗址。遗址周边林木茂盛,有平原、山地、湖泊,宜渔宜猎宜耕,具有适合先民长期居住的自然环境。这些洞穴可能是在周边生活的先民作为庇护和活动场所,从出土石臼、石杵(一种磨制粮食的工具)推测,也有可能是一处工场。

练娟认为,从遗址的形态,麦兆良关于该遗址是一处祭祀场所的推测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此次考古没有发现有关古人类祭祀的痕迹和物品,因为沿海的酸性土壤、频繁的台风、咸湿的海风等原因,其历史形态很难保存,有关古人祭祀的痕迹和遗物可能因年代久远而湮没,期待今后有更进一步的发现。

遗址调查现场

石鼓山海拨高度约15米,山势陡峭,方圆占地约1800平方米,山脚东北即是波光粼粼、海产品丰饶的白沙湖。石鼓村内有一条淡水溪注入白沙湖,今已干涸。石鼓山为黄褐色土质山,山上多花岗岩巨石,巨石重叠堆砌形成大小十八个天然洞穴,多数洞穴呈狭长状,洞穴之间前后相通,仿若迷宫。

石鼓山洞穴出土陶片

2019年1月13日,中山大学人类学院和汕尾市博物馆组成汕尾沿海地带考古队,对石鼓山洞穴遗址进行考古。考古队在洞口发现石臼、石杵和磨制石锛和石戈残件,在洞穴周边发现一些陶片,陶片包括夹砂红褐陶、夹砂灰陶和夹砂黑褐陶,少量饰有绳纹,大多数为素面纹,此外还有少量的泥质方格纹硬陶,可辨认的器型主要为罐和釜。陶片的零星散落点几乎遍布整座石鼓山山坡,其中主要集中点在十八洞西北部的陡坡上,因为山坡坡度超过45度,几乎无法站立,推测为遗址上部文化层被雨水冲刷下来形成的淤积层。考古队在该地点布设了3.5×1.5米的小探沟,在遗址上部的平地布设了1×2米的小探沟,发现有厚度为20-30厘米的文化层。文化层不同层次出土有形成年代序列的陶片和石器。洞穴内地面已被石砌台阶和水泥封闭,原生形态被破坏,古人类在洞内活动情况已无法考察,但是在洞口的断面山可以看到,水泥平面下面也压有包含陶片的文化层。根据出土遗存推测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距今3500-3000年。

记者:沈绿洋

(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来源:汕尾日报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