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和俄乌冲突立场,被广泛批评为“损人不利己”。但美国社会为何仍选择这样一位总统?它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就这个话题做一分析。

特朗普上台并非偶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焦虑与民粹主义的“止痛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被专家批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它却精准击中了美国中下层白人群体的痛点。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大量蓝领工人失业。特朗普打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旗号,承诺通过加征关税“逼制造业回流”,尽管实际效果存疑(如对华加税125以上反而推高美国物价、打击企业竞争力),但这一口号为焦虑的选民提供了心理慰藉。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战被包装成“对抗不公平贸易”的英雄叙事。例如,他宣称“中国从未支付关税”,尽管事实是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成本。这种简单化的“敌人-英雄”逻辑,在信息茧房中极易传播,掩盖了政策的复杂性。

在俄乌问题上,特朗普强调“美国不应为盟友买单”,甚至施压乌克兰接受苛刻的矿产协议以换取停火。这种与传统盟友的疏离,看似违背美国长期战略,实则迎合了部分选民对“减少国际负担”的渴望。
美国社会对无止境的海外干预已心生厌倦。民调显示,59%的美国人认为特朗普的乌克兰政策“难以带来和平”,但仍有41%的人抱有期待。这种矛盾心态源于:一方面,民众希望结束战争以减少财政消耗;另一方面,特朗普的“强人外交”形象(如自称“唯一能阻止普京的人”)满足了部分人对“果断领导力”的幻想。

特朗普对普京的“好感”和亲俄立场,背后是美国极右翼的意识形态选择。保守派白人群体对国内多元化趋势感到恐慌,将普京视为“白人基督教价值观的捍卫者”。这种身份认同超越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考量,甚至让部分选民甘愿接受美俄关系的“反常”调整。
此外,特朗普的“反建制”人设,成为保守派对抗自由派精英的武器。他抨击“全球化精英出卖美国利益”,尽管其政策加剧了经济不平等,但成功将矛盾转移至外部——无论是中国、欧盟还是“不听话的盟友”。
四、政治极化下的“破罐破摔”心态美国社会的高度分裂,让选举成为“站队游戏”而非政策辩论。民主党支持者普遍反感特朗普,但共和党基本盘对其忠诚度极高。例如,仅15%的共和党人认为特朗普外交“损害美国地位”,而54%的总体选民持此观点。这种极化导致选民更关注“阵营归属”而非具体政策后果。
五、短期利益与长期代价的博弈
特朗普的政策虽有长期风险,但短期内能制造“政治兴奋点”。例如,关税战可被包装为“强势谈判筹码”,俄乌停火倡议可塑造“和平缔造者”形象。对支持者而言,这些“即时成果”比抽象的经济数据更具吸引力。然而,美联储已警告,关税政策可能导致通胀回升、经济衰退风险升至35%,这些代价或将由普通民众在未来数年承受。
总之,特朗普的当选并非偶然,而是美国社会在全球化冲击、身份认同危机和政治极化下的集体选择。他的政策看似矛盾,实则精准捕捉了部分选民的恐惧与渴望。然而,这种“以短期镇痛掩盖长期病灶”的模式,可能让美国在“再次伟大”的口号中,走向更深的撕裂与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