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及贸易大战,能打多久?近日,许多粉丝朋友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说句实话,我也真的预测不出来,但是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特征及其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中,我们绝对可以说“奉陪到底”。至于为何敢说“奉陪到底”,请大家听我细细讲来。

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意志铸就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以弱胜强的奋斗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以落后的装备和破碎的工业体系,对抗日本现代化军队长达14年,最终依靠全民动员、持久战战略和坚定的民族意志取得胜利。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以“钢少气多”的精神,在装备悬殊的背景下将美军逼回三八线,打破其“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两场战争证明,中国在逆境中具备超强的战略定力与韧性,而这种精神基因已深刻融入民族血脉。
贸易战的本质:意志与耐力的较量
当前的中美关税战虽无硝烟,但其烈度不亚于传统战争。自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争端以来,中国从最初的被动应对到主动反制,展现了“以战止战”的决心。2025年特朗普政府将关税税率推高至145%,中方则以同等甚至更强硬措施回击,例如对美进口商品加征84%关税、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等。正如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所言:“极限施压让中国上下更加团结一致。”

经济韧性与产业链升级
与历史上的军事对抗不同,中国在贸易战中并非“弱者”。2024年,中国GDP总量已达美国的75%,对美出口占全球贸易的14.8%。尽管美国通过关税试图打压“中国制造2025”计划,但中国加速推进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国产芯片自给率从19%提升至26%,固态电池量产规模突破50GWh。这些突破打破了美国技术封锁的幻想,正如复旦大学学者孙立坚指出:“技术民族主义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姿态。”
金融反制与全球布局
中国通过减持美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手段削弱美国金融霸权。截至2025年,中国持有的美债从峰值1.2万亿美元降至7590亿美元,并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欧盟的经贸合作,降低对美市场依赖。这种“去中心化”战略使美国关税战的打击效果大打折扣。

集体动员 vs 个人主义
中国的反制措施背后是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通过6000亿元外贸纾困基金、消费券发放等政策稳定企业信心;民众则通过支持国货、转战内需市场形成“全民应战”氛围。反观美国,2018年开始的贸易战,关税成本92%由美国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民众因通胀压力多次发起抗议,社会分裂加剧。这种集体与个体的矛盾,折射出中美治理模式的本质差异。
时间站在中国一边
美国企图通过短期施压逼中国妥协,但中国更擅长“持久战”。从历史看,八年抗战、朝鲜战争均以时间换空间;从现实看,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内需扩张构筑“双循环”体系,而美国则因国债危机、盟友离心陷入战略被动。正如有专家所言:“关税战对中国是‘短期冲击、长期机遇’。”
四、未来之局:美国愿打多久,中国就奉陪多久美国的困境:霸权逻辑的失效
特朗普政府将关税视为“万能药”,但历史数据显示,其对华贸易逆差不降反升,从2017年的3752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3829亿美元。更讽刺的是,美国半导体、电子产品因依赖中国供应链,最终在加税清单中“豁免”。这种“搬石砸脚”的窘境暴露了美国战略的短视与矛盾。

中国的宣言:底线思维与必胜信念
中方多次强调“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这种底线思维源于历史经验与实力支撑:
1. 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可快速调配资源应对冲击;
2. 文化韧性:“多难兴邦”的集体记忆塑造了危机应对本能;
3. 战略耐心:从“农村包围城市”到“一带一路”,中国擅长在长期博弈中积累胜势。
最好,我要说的是:胜利终将属于历史的正确一方。
中美关税战本质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力量的全球秩序之争。历史反复证明,靠霸权打压无法阻挡中国崛起——抗日战争靠意志,抗美援朝凭勇气,今日贸易战则凭实力与智慧。正如《环球时报》公开信所言:“这场害人伤己的贸易战争早该结束了。” 但若美国执意延宕,中国必将以“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姿态,直至赢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