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上春树曾讲:不解释就明白不了的东西,即使解释了也明白不了。
年轻时,我们往往爱较真,哪怕和朋友只是闹了点小矛盾,都要掰扯一番。
等到了涉世渐深后,却开始变得有些淡漠,宁愿就此散场,也绝不多做挽留。
不是不在意,而是知道懂你的人无需解释,不懂你的人解释无用。
人生越走向成熟,越能够明白:成年人之间,聚散皆为常态,告别不必多言。
01
作家王朔曾在书中一针见血点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其实,被误解,也是一段不同频关系必然会有的宿命。
在这个过程中,哪怕你曾想方设法去跟对方澄清,也改变不了任何结果。
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和海明威识于微时,有过深厚交情。
后来菲茨杰拉德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小说创作,选择用为杂志撰稿、写剧本等方式赚钱。
海明威则无法接受他的做法,认为这样只会浪费其才华。
菲茨杰拉德为此多次写信给海明威解释,却还是得不到好友的认可。
1936年,菲茨杰拉德将自己创作失败的心路历程总结成文,出版散文系列《崩溃》。
海明威看到后的依旧不是理解,反而觉得向公众坦白脆弱等于博取同情的“懦弱”。
最终这段友情只能渐行渐远,在菲茨杰拉德的失落与怅然中落下帷幕。
和任何人解释自己,都会让你掉入自证陷阱。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屡屡出现误会与分歧,根源是在于三观的不一致,不同频。
这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可如果你希望通过解释来消弥差异,那注定徒劳无功。
美剧《老友记》里,考古学教授罗斯和按摩师菲比是相识多年的朋友。
一次聊天中,罗斯发现菲比不仅不相信进化论,还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研究很不以为然。
这让罗斯既惊讶又难过。
为了证明给菲比看,他特地跟学校请假,提着整箱科研报告和一些2亿多年前的化石来找她。
可面对罗斯,菲比的脸上全是不耐烦的抗拒,压根没有半点想要听他说的意愿。
罗斯这才意识到,认知不同非要强融的结果,只能是既为难了别人,又消耗了自己。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行走于世,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准则。
当彼此观念产生冲突时,你越多言,越易惹人猜忌、厌烦、轻视。
这也正是为什么,老话常说,解释多了,在别人眼里就成了掩饰。
当一段关系变得话不投机半句多,所有刻意的解释,都注定会换来越描越黑的结果。

02
知乎上有人提问:怎么接受和以前的朋友关系疏远的事实?
有个高赞的回应写道:日渐疏远,说明你们已经不再匹配,默默离开就是最好的告别。
一段关系会从熟识走向陌路,从来不是无缘无故,而是自然筛选的结果。
能把聚散得失看淡的人,都是领悟了这个道理的人。
表姐苏苏是一家服装品牌公司的设计师。
前不久,她春节回老家过年约见了发小,原本想着借此机会好好吃个饭,叙个旧。
结果一场聊天下来,却只让苏苏感受到了尬聊的无奈。
原因是,发小话里行间都将她的工作视为“裁缝”,还动不动就劝她要趁早找份正经工作。
苏苏告诉她,自己已经拿到了设计师专业A级证书。
结果对方笑了笑,回复说:那有什么用,还不就是个打工仔。
听完这句话,苏苏当下便打消了继续解释的念头。
自那之后,她也不再主动联系发小,选择任由这段友情渐行渐远。
山鸟与鱼不同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始于缘份,终于三观。
很多矛盾与隔阂的出现,看似是危机,实际上是帮助你发现问题的契机。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清彼此已不再适合相伴同行的事实,然后顺势而为。
木心和画家王元鼎,曾经相交甚笃,后来却在绘画上产生了意见分歧。
木心师从林风眠,画水墨爱用粉,但王元鼎则坚持认为,有粉,乃水墨画之大忌。
一次,两人因此在现场发生争执,闹得不欢而散。
到了隔天,王元鼎到餐厅吃点心,碰到木心,两人对视了一眼都没有打招呼。
后来,他们也都没有找对方做过任何解释,就这样彻底失去了交集。
乍看之下,他们为这么点事而中止来往,似乎太小题大做。
但细思量后就会懂得,学会默契散场,不深究,不多言,其实是一种难得的清醒与智慧。
《论语》中有七字箴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合拍的两个人,即使再怎么勉强相处,也长久不了。
就此坦然接受分道扬镳,把别人还给别人,把自己还给自己,才是成年人该有的成熟。

03
肖邦在年轻时就展露出了出色的钢琴演奏能力,可当时身边的很多人却都不看好他。
为了证明自己,他请自认为最好的朋友帮忙联系演出剧场,竟当场遭到了拒绝和嘲讽。
经由这件事,肖邦才醒悟,有问题的是这个圈子,不是自己。
之后,他下决心远离家乡波兰,并切断了和过去所有朋友的联系,只身去周游欧洲。
而刚到巴黎不久,肖邦就遇到了他人生的知己挚友——李斯特。
李斯特作为当时鼎鼎大名的钢琴家,对名不见经传肖邦一见如故,青睐有加。
后来两人惺惺相惜,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友情之旅,也成就了古典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验证了一句话:
“灵魂相似的人自会聚在一起,磁场不对的人,却连讲话都像在翻山越岭。”
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与其把它浪费在强求他人的理解与认同上,不如少说多做,专注提升自己。
当你认真做好这件事,它自然就能替你解释所有的事。
戏曲家程砚秋在艺术生涯中曾遭遇中一次大变故。
受生病加劳累的影响,他原本清丽动听的音色,突然开始倒嗓,变得嘶哑浑浊。
几番求医无果后,身边的好朋友们仿佛认定他已江郎才尽,纷纷离他而去。
程砚秋虽然心中难过,但并未多做挽留,而是默默苦练发声技巧。
最终,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唱法,并凭借精湛表演,得到了晚清名士罗瘿公的赏识。
两人虽然年龄有相差,但却分外相趣相投,一经结识便成了忘年之交。
在罗瘿公的悉心扶持下,程砚秋的事业重回巅峰,最后成为京剧界的一代宗师。
想起作家刘同所写:好朋友不是通过努力争取来的,而是在各自的道路上奔跑时遇见的。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越是对的关系,越不费力。
因为彼此磁场相合,在一起无需刻意解释,更不必费心维系,只有轻松自如的相处。
反之,所有让你感觉到不舒服的关系,本质上都是错的,及时舍弃就好。
同气相应,同气相求。
你若成为更好的自己,自会更好的同行者,等你在前路上。
▽
《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成年人之间,要么无需多言,要么多说无益。
如果有些关系只能分道扬镳,那么听之任之,不辩不言,就是最好的安排。
有限的时间精力要留给自己,用来做有价值的事,结交能滋养自己的圈子。
别怕走散,会和你走散的,都是不重要的。
人生山高水长,告别错的,才能和真正懂你的人相逢。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