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代剧始终是国产剧市场的“香饽饽”。
从《父母爱情》到《山海情》再到《六姊妹》,观众总能在烟火气中品出时代洪流下的温情与坚韧。

然而,这两部年代剧《人世间》和《北上》,却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珠玉在前,瓦石难当”。

首先是《北上》:顶级配置“翻车”,观众直呼“水土不服”
《北上》开播前可谓万众期待: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胡军、李乃文、萨日娜等戏骨云集,
央视一套黄金档护航……怎么看都是“爆款预定”。然而播出后,观众却大呼“滤镜碎了一地”。

槽点一:演员表演“用力过猛”,年代感变“悬浮感”
白鹿饰演的“假小子”夏凤华,被观众吐槽“五官乱飞”“硬凹人设”。
一场与父亲争执的戏份,她瞪眼、跺脚、扯嗓子三件套齐上阵,仿佛在演舞台剧。

原著中角色的灵动率真,硬生生被演成了“装疯卖傻”。
就连胡军、李乃文等实力派,也在夸张的台词和肢体动作中显得格格不入。

槽点二:服化道“为旧而旧”,滤镜劝退观众
剧组显然深谙“年代剧=灰头土脸”的刻板公式。
演员脸上刻意涂抹的暗黄粉底,配上全程昏黄的滤镜,让角色像是集体得了黄疸病。

有网友调侃:“剧中90年代的江苏运河边,拍出了黄土高坡的既视感。”
更离谱的是,主角团穿着崭新的“做旧”工装,在纤尘不染的街道上奔跑——这哪是年代剧?分明是影楼写真。

槽点三:剧本魔改失魂,文学性荡然无存
原著通过运河儿女的百年命运展现家国变迁,电视剧却将重点放在狗血三角恋、浮夸商战上。

茅盾文学奖的厚重底蕴,被稀释成一杯寡淡的速溶咖啡。观众痛心疾首:“编剧是不是觉得观众只爱看撕X?”

反观2022年的《人世间》,开播即封神,豆瓣8.4分、收视率破3%、包揽金鹰奖四项大奖。它用50年光阴里的“一碗饭、一句话、一滴泪”,让观众看到年代剧的真正魅力。

《人世间》亮点一:角色如身边人,演活时代众生相
周秉昆(雷佳音饰)的憨厚隐忍、郑娟(殷桃饰)的温柔坚韧、周父(丁勇岱饰)的固执深沉……每个角色都像是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真实人物。

雷佳音在父亲病床前那场无声的哭泣,没有一句台词,却让千万观众跟着泪流满面。正如网友所言:“这不是演戏,这就是生活。”

亮点二:细节铸就真实,一砖一瓦皆匠心
剧组在长春1:1重建“光字片”,青砖墙上的霉斑、掉了漆的搪瓷缸、漏风的木头窗棂,

连群演棉袄里翻出的棉花都带着岁月的毛边。导演李路甚至要求演员提前一个月住进平房体验生活。
这种较真,让观众瞬间穿越回70年代的东北胡同,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亮点三:苦难中见光辉,拍出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周家三兄妹在时代浪潮中浮沉:大哥从知青到高官,二姐为爱远走贵州,小弟守着老屋撑起全家。

他们遭遇下岗潮、住房难、生离死别,却始终践行着“做好人,走正道”的家训。
剧中没有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但周母握着冻死在门外的丈夫的手说“他爸,咱们回家”时,一个时代的风霜与人性的光芒尽在其中。

最后,年代剧的“照妖镜”:观众要的是生活,不是表演生活

《人世间》与《北上》的云泥之别,本质在于创作态度的差异。
前者俯下身来倾听土地的心跳,后者却只顾踮起脚摘取流量的果实。
当《人世间》用一碗酱油拌饭让观众想起母亲的味道时,《北上》却用精致的服化道提醒观众:“我们在拍戏”。

真正的年代剧不该是对过往时代浮于表面的机械复刻,而应当是一部承载着一代人生命体验、情感记忆与精神内核的影像传记 。
毕竟,观众想看的从来不是被表演的苦难,而是在苦难中依然挺立的脊梁;不是被复刻的旧场景,而是旧场景里未曾冷却的人情温度。

正如《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所说:“写时代巨变,更要写变中不变的东西。”
这“不变的东西”,或许就是年代剧的灵魂所在——而《北上》,恰恰弄丢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