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4.8亿年“地下水晶宫”呈现在世人面前,美丽至极,如何形成

君这么近 2025-04-14 04:43:18

唐代诗人卢纶的“巴路绿云出,蛮乡入洞深”形象地描绘了贵州高原上喀斯特地貌。提到喀斯特地貌,一般我们会想到桂林,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广西处处是桂林”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提到过,的的确确如此,桂林的奇美风景成了广西“喀斯特”地形的代名词。在广西喀斯特嘛,遍地都是,见怪不怪了,从桂东的秀美峰林到桂西北令人震撼的天坑,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气候和丰富的降水量,促成了喀斯特地貌的奇幻发展,形成各种绝美的自然景观,只能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广西从来不缺少喀斯特地貌,但是这次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因为开挖农业灌溉开凿的引水涵洞,将4.8亿年前的“地下水晶宫”呈现在世人面前。“地下水晶宫”的景观把我们小伙伴儿都惊呆了,下巴都合不上了,考察队员发来的洞内图片美丽至极,本人都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了,只能直接上图。

喀斯特地貌——“钙板”景观

喀斯特地貌——“石葡萄”上长“石花”景观

喀斯特地貌——“鹅管”景观

喀斯特地貌——“穴珠”景观

喀斯特地貌——钟乳石景观

喀斯特地貌——纺缍石景观

喀斯特地貌——“云朵石”景观。

被发现的4.8亿年奥陶纪地层里的“地下水晶宫”,纯属意外,此处喀斯特地貌位于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毗邻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人迹罕至如果不是开挖农业灌溉用的引水涵洞,估计再过上千年也不会被人类发现,纯属偶然 。这处喀斯特地貌位置请看下图。

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简单来说其成因可概括为‌可溶性岩石与水溶液的长期化学溶蚀作用‌。该地貌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沉淀、侵蚀、沉积及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化学反应式为:

CO2+H2O⇌H2CO3⇌H++HCO3-

H2CO3+CaCO3⇌Ca2++2HCO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喀斯特地貌(在中国也称为岩溶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在晋代就有过记载,宋代的王守仁和明代的宋应星是其中的代表;而西方国家比我们晚了几百年,在20世纪初,欧洲地质学家H·Stelle才提出“喀斯特”一词,喀斯特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喀斯特地貌,全世界主要分布地区在中国、欧洲、北美洲以及大洋洲等地 。我国著名的景点有: 新疆五彩滩美景、云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重庆四面山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最著名的“喀斯特工程”,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上最大单口径FAST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大型落水洞大窝凼,就是利用天然的喀斯特地貌而建。

原创作品,谢谢阅读。

0 阅读:0

君这么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