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宣部指导下,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4年度“中国好书”日前揭晓,共有42种图书入选。其中,年度荣誉图书2种,主题出版类8种,人文社科类9种,文学艺术类9种,科普生活类3种,少儿类11种。另有20种图书入围2024年度“中国好书”。
年度荣誉图书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
主题出版类图书为:《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本书编写组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小平小道》(朱虹著,三环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阎晶明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现代化的中国选择》(李君如著,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1949》(刘金田著,安徽人民出版社),《共和国之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记》(李春华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荣正通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村超”的乐子、路子与日子》(罗羽著,贵州民族出版社)。
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中国文化之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中信出版社),《中华文明的形成》(韩建业著,文物出版社),《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李新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满世界寻找敦煌》(荣新江著,中华书局),《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钱乘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漫谈治史》(金冲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家国记忆:一对五十年代大学生的时代背影》(陈青法、方灵兰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林晶晶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艺文北京丛书》(全四册)(安平秋主编,文津出版社)。
文学艺术类图书为:《空城纪》(邱华栋著,译林出版社),《亲爱的人们》(马金莲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大象》(杨志军著,云南教育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去老万玉家》(张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寻找甘宇》(卢一萍、赵郭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我的母亲做保洁》(张小满著,光启书局),《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陈水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陈彦青著,山东美术出版社),《粤食记》(三生三笑著,起点中文网、花城出版社)。
科普生活类图书为:《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曾孝濂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全二册)(郑永春、寒木钓萌著,邓跃、廖朝阳、胡优绘,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救护:家庭急救指导》(李宗浩主编,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
少儿类图书为:《世界里的中国》(韩毓海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谁在林中歌唱》(张忠诚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云朵上的爸爸》(胡继风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中国妈妈》(曾维惠著,希望出版社),《我的世界》(左昡著,新蕾出版社),《珊瑚在歌唱》(王棵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苹果花开》(刘华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重返白垩纪》(李东华著,春风文艺出版社),《妈妈的剪影》(弯弯、刘雪纯文图,中国和平出版社),《木拉提爷爷,你去哪儿?》(唐亚明文、周翔图,明天出版社)《中华民族一家亲:童谣绘本》(全三册)(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入围图书为:
《发展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与战略路径》(刘元春、丁晓钦著,中信出版社);《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董保存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遵义三日》(胡松涛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命运之旗:新时代理论创新与新征程使命任务》(王均伟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邱泽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符号时代:信仰与早期中国》(王仁湘著,巴蜀书社);
《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张国刚著,大有书局);
《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聂震宁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彭凯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不舍昼夜》(王十月著,花城出版社);
《云落》(张楚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大成昆》(陈果著,天地出版社);
《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阿旺曲尼著,山东教育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
《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徐剑、李玉梅著,海燕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孙小淳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科学家与科幻作家的跨时空碰撞》(CC讲坛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方一禾,快跑》(祁智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绣虎少年》(汤素兰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听见光》(舒辉波著,晨光出版社);
《从前有个金箍棒》(午夏著、蓝雯轩绘,中信出版社)。
DeepSeek推荐
用10本书解码人生答案
↓↓↓
书是沉默的知己
它以文字为载体
传递思想与情感
总在你需要时悄然展开
人生如书
每一页都藏着不同的风景与哲思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小编通过DeepSeek精选了10本好书。从生命的初章到青春与探索,从中年的困境到暮年的回望再到死亡与超越,呈现生命各阶段的困惑、觉醒与智慧。
《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美籍阿富汗作家)
内容简介
在阿富汗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度,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共同经历了童年的欢乐与痛苦,而风筝比赛则是他们之间友情的象征。然而,命运的无常让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折,阿米尔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哈桑。随着战争的爆发,阿米尔随父亲去了美国。多年后,已在美国过上安稳生活的阿米尔,得知了一个关于哈桑的惊天秘密,这让他毅然踏上了重回阿富汗的救赎之路。
小说通过风筝这一意象,巧妙地展现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纠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风筝一样,是纠缠不清的,也是互相挣脱的。

《德米安》
作者:赫尔曼·黑塞(生在德国,后加入瑞士籍)
内容简介
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青春之歌》
作者:杨沫(中国)
内容简介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然性。
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理想与追求,他们用热血与激情书写了一曲曲青春的赞歌。

《在路上》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美国)
内容简介
《在路上》是根据作者本人及其朋友的旅行经历为素材。
讲述了身为美国作家的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思(以凯鲁亚克为原型)和他的朋友迪恩(以凯鲁亚克的朋友卡萨迪为原型)以及其他几个朋友三次横穿美国东西海岸及一次墨西哥之行的故事。所传达的并不是以迪恩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的反叛、颓废的生活方式,而是“垮掉的一代”反叛背后的探索与追寻。

《斯通纳》
作者:约翰·威廉斯(美国)
内容简介:
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后来的斯通纳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

《围城》
作者:钱钟书(中国)
内容简介
小说以20世纪30至40年代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视角,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人性弱点。
方鸿渐出身乡绅家庭,留洋归来却未取得真实学位,靠伪造文凭谋生。归国后,他辗转于上海、湖南三闾大学等地,周旋于四个女性之间:热烈追求他的苏文纨、清纯的唐晓芙、工于心计的孙柔嘉以及早年订婚却早逝的周淑英。最终,他与孙柔嘉步入婚姻,却发现婚姻如“围城”——“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事业上,他在高校任教却陷入虚伪的学术圈,最终狼狈离职,生活与理想渐行渐远。
钱钟书以辛辣犀利的笔触,讽刺了知识分子的虚荣、懦弱与随波逐流,揭露了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社会荒诞。

《我的奋斗(六卷)》
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挪威)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青春、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在日常细节中呈现了动人的敏感。书中细节描写极其琐碎,却因强烈的真实感和情感冲击力被赞为“文学奇观”。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美国)
保罗在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后,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当死亡阴影笼罩,作者却以手术刀般的精准笔触解剖生命真谛:“让身患绝症的身体开出希望之花,需要的不是奇迹,而是深刻活着的勇气。”

《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茨威格(奥地利)
内容简介
《人类群星闪耀时》收录了12篇历史特写,展现了人类历史上一些关键时刻和重要人物的故事。
书中涵盖了从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拜占庭陷落、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到列宁发动十月革命、斯科特南极探险等重大历史事件。茨威格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强调某些瞬间足以改变历史,而这些瞬间往往由少数人的勇气、智慧或偶然决定。

来源:文艺报1949、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