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最精辟的十句话,古人写得最到位,治愈世人千百年

诗词人柳月青 2025-02-22 15:10:46

释怀,是什么?

是心怀希冀,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

是不念过往,不堪往事化如烟,旧人旧事皆翻篇;

是放过自己,至此鲜花赠自己,纵马踏花向自由;

是拒绝内耗,是放下放下过往、看淡名利,接受现实,最后,一杯浊酒敬红尘,半盏清茶品人生。

其实古人的释怀才是写得最到位的。他们或于贬谪困厄中重塑精神,或在生死浮沉间勘破迷局,用最简洁的语气,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永恒哲思。

以下十句经典,堪称中华文化中“释怀美学”的巅峰之作。

【1】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背景:

元丰六年,是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年。

当时张怀民(字偓佺)也被贬谪到了黄州,与苏轼经历相似,两人思想上也有了碰撞,来往十分密切。张怀民在长江边上建了一座亭子,苏轼为它起名为“快哉亭”。这首词便是在亭上所写。

解读:

此句化用孟子“浩然之气”,将儒家刚健精神注入道家自然观。彼时苏轼因“乌台诗案”险丧命,却在江风呼啸中顿悟:真正的快意非来自外境,而是胸中自有乾坤。他以天地为衣袂,将贬谪困顿转化为“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开创了逆境中的精神自由范式。

【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处: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背景:

这是苏轼在元祐六年(1091)春任杭州知州时,送别自越州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而作。

苏轼与钱穆曾是同僚,元祐三年,钱穆父被外放到越州(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调任知瀛洲(河北河间),途径杭州时,得以与苏轼再次重聚。苏轼想到自己与好友一样为了仕途奔波,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解读:

苏轼将曹植所写的“人生如寄”的思想化为驿站隐喻,将人生比作一个大旅馆,每个人都只是过客而已。

这也是苏轼在政坛的风云变幻中,看透了名利场的虚幻性:既然所有人都是天地过客,那此刻的走马卸任、得失荣辱便如同旅舍晨霜,日出即化,不必为之感伤。这种“行人意识”,消解了传统士大夫对仕途的执着。

【3】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出处: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背景:

元丰五年秋夜,谪居黄州的苏轼醉归临皋亭,面对门童鼾声与江涛声,顿生遁世之念,写下这首词。

此时,苏轼已经到黄州三年了,虽然心里还对此次被贬心存芥蒂,但是他知道,唯有认清现实,放过自己,与命运握手言和,才能过得自在逍遥。

解读:

此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曾被误传为苏轼“挂冠江去”,逃出了黄州,吓得当地的长官赶紧来核实,见到苏轼依然躺在床上宿醉未醒才放下心来。

其实这也是苏轼精神放逐的象征。在政治高压下,他以庄周“虚舟”意象重构人生:肉身虽困黄州,灵魂却可乘月凌波,在精神江海中获得永恒自由。

【4】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处: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背景:

元丰五年,苏轼与朋友去沙湖道购置田地,途中遇到了下雨,同行皆狼狈,苏轼独觉悠然,写下了这首词。

这一年,是苏轼精神觉悟的一年,他看淡了前尘过往,决定以淡然却又满怀信心的态度去迎接这个春天。于是,他在文学上一路开挂,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这便是其中之一。

解读:

这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成为苏轼哲学顿悟的契机。他将佛教“空观”与儒家“居易俟命”融合,创造“无差别境界”:当心灵超越二元对立,则风雨晴明皆为幻相,此乃中国式释怀的终极形态。

【5】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出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背景: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人的鼻祖。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也就是自己41岁这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弃官归田,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以后他便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解读:

此语引自《论语·微子》,却被赋予新解。在门阀士族垄断的东晋,陶渊明以“觉今是而昨非”的勇气,打破“学而优则仕”的意识,为后世文人开辟了“精神归田”的生存可能。

【6】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出处:

辛弃疾《临江仙》。

背景: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却遭朝廷排挤,壮志难酬。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极沉沦,而是钻研诗词,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被称为“词中之龙”。

解读:

他认为无论是富贵的钟鼎生活还是隐居山林的生活,都不过是一场梦,不必为人间的宠辱得失而惊恐,体现出他在经历人生起伏后,对名利荣辱的一种看淡与释怀。

宠辱不惊,才是释然的最高境界。

【7】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处:

王维《终南别业》

背景:

王维被称为“诗佛”。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活得最为自洽的一位诗人之一,他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者兼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既有物质上的富足,也有精神上的放逐,实属难得。

安史之乱后,王维历经伪职之辱,最终隐居终南山,写下了这首诗。

解读:

他将禅宗的“转境”智慧具象化,随着山水的行迹去寻找灵魂的自有。物理空间的绝路,恰是精神维度的起点。这种“向死而生”的观照方式,使唐代山水诗从隐逸趣味升华为生命哲学。

【8】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出处:

王维《酌酒与裴迪》

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

王维的一生叶经理过沉浮宦海,安史之乱后,他在辋口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回到京都,退朝之后,也常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这是他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处世态度。

解读:

这句诗中,王维化用《古诗十九首》“努力加餐饭”一句,并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盛唐向衰世的转折中,诗人以日常饮食对抗历史虚无,用肉身存在确证生命价值,开创“以俗破雅”的释怀路径。

【9】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出处: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背景:

乾元二年,杜甫流落成都,筑草堂栖身。

在这里,他有了短暂的安宁时光,暂时放下了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积攒的忧国忧民,有时间来享受当下的春风与花草香,也有空从另外一个维度来思索自己的人生价值,发出春光易逝、人生几何之叹。

解读:

在“国破山河在”的巨痛中,诗圣从宏大叙事回归生活现场。有限酒杯与无限愁思的辩证,揭示乱世中人的生存智慧:珍视当下,即是对抗荒诞的最佳策略。

【10】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出处: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背景:

诗仙李白是一个十分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潇洒的活在当下,是真正“且尽生前有限杯”的浪子。

他虽然一生都为入仕为官儿奔波忙碌,可是如果得不到,他便不会强求,而是释然一笑,驾一叶扁舟继续前往。

天宝十二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长安后漫游江南时,写下了这首诗。

解读:

他将《楚辞》中“渔父”意象推向极致。当政治理想破灭,诗人以“散发弄舟”的狂态,完成对礼法秩序的叛逆。这种充满酒神精神的释怀,彰显盛唐文人特有的生命强度。

这十句话构成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等高线:

- **儒家境界**:苏轼“浩然气”的担当,陶渊明“悟往追来”的自觉;

- **道家智慧**:辛弃疾“宠辱不惊”的达观,李白“散发弄舟”的逍遥;

- **禅佛超脱**:王维“坐看云起”的空明,杜甫“且尽生前杯”的平常心。

他们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认清生命局限后,选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主动自由。这种“向苦痛要诗意”的文化基因,至今仍在治愈着现代人的焦虑与迷茫。

2 阅读:61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