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随谁姓,决定了什么?一场关于爱与认同的心理战争

心理咨询师陈实 2025-04-29 11:04:08

在近日的一则社会报道中,一起看似家庭内部的小争执,却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关于“传统与现代”、“亲情与自主”的敏感神经。事情的起因,是夫妻双方在婚前就约定:第一个孩子随女方姓,第二个孩子随男方姓。但在二胎满月酒上,公公李师傅因孙子的姓氏问题与儿媳阿娟发生争执,甚至情绪失控动手。事后调解中,双方进行了道歉和和解,但姓氏问题,仍旧是家庭内部未能完全弥合的裂痕。

作为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我希望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大家理解,这类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姓什么”的简单选择,而是更深层次的家庭认同、传统文化与个人自主权之间的张力。

当姓氏成为爱与归属的象征

在法律和现代社会观念中,孩子随父姓或母姓,都是父母平等协商后的自由选择。冠姓权属于夫妻双方,没有所谓“应该”或“必须”。

可是,在心理学里,特别是从系统家庭理论(Family Systems Theory)的角度来看,一个家庭,不止是规则的组合,更是情感与认同的流动。

对李师傅而言,孙子的姓氏,早已不是一个字那么简单。它承载着他作为“家族传人”的身份认同,承载着他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也承载着他对时间流逝、血脉延续的一种深深不安。

孙子不跟自己姓,像是被时代推到门外,被亲人遗忘的隐秘恐惧,让他在那个热闹的午后失了控。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到:那一巴掌,不是针对儿媳的恶意,而是一个老人无力表达自己的痛苦时,最笨拙的一种呐喊。

传统的重量,爱的语言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深刻的现象叫代际传承。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传承规矩,其实是在传递爱,只是,表达爱的方式,随着时代变化,已经变得不合时宜。

对老一辈人来说,“子随父姓”是无法质疑的常识。它是一种无声的归属感,一种“我的生命在你们身上延续”的生命确认。而对年轻一代来说,婚姻和生育,不再是家族安排下的任务,而是个体选择与爱的延伸。

当传统的表达方式和现代的理解方式碰撞时,冲突,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不是因为谁对谁错,而是爱的语言,需要重新被翻译。

同姓同根:为什么我不建议家庭内部姓氏不同?

很多人好奇:既然夫妻协商同意了,一个跟母姓、一个跟父姓,有什么问题呢?

其实,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这样安排虽然法律上合理,但在潜意识层面,会给孩子们带来隐形的情感挑战:

首先是归属感的撕裂姓氏,是孩子社会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兄妹不同姓,容易在学校、朋友圈中,被无意间放大“差异性”,削弱了本应自然流动的家庭归属感。

其次是自我认同的混淆孩子在成长中,会通过外界的反馈建构自我认知。如果姓氏不同,外界的疑问(比如:“你们真的是亲兄妹吗?”)会让孩子无形中对自己的家庭结构产生疑惑。

最后也隐藏着潜在情感竞争尽管父母主观上一视同仁,但孩子们可能在无意识里感受到:“是不是爸爸更爱跟他同姓的孩子?”、“妈妈是不是更偏爱跟自己姓的我?”这种情感竞争,会在未来的人际模式中,种下细微但真实的影响。

因此,从维护孩子健康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保持家庭内部姓氏的一致性,是更稳妥和温柔的选择。

最重要的,不是姓什么,而是爱得怎样,在自由与传统之间,找到爱的桥梁

姓氏,是一座桥梁,不是围墙。家,是一个心灵彼此认同的地方,而不是一纸文件定义的空间。

在这个快速变动的时代,最珍贵的,是我们愿意放下成见,听一听彼此心里的声音。

如果你也希望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更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用心理学,理解爱,也疗愈爱。当然了,也希望在评论区看到你对孩子姓氏的真实看法!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