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原文:

山西凭河为险,其西控关、陕,北于宁武犄角,东历大同、宣府、居庸,遂达京师。故山西为京师之西要塞,而蔡懋德为巡抚。李自成之陷潼关,将渡河而东,懋德以兵御于河,疏曰:贼势猖獗,畿辅阽危,万难画界自保,今日之失,正在贼聚而攻,我散而守,故处处无坚城;何者,势不敌也。请发禁旅,并调真保大营、宣大二抚与臣合兵尚,可背城一战,否则畿辅以西,恐成破竹之势矣。而晋王以书促归太原,自成遂陷平阳。巡按汪宗友劾其不守平阳而归太原,遂有旨解任,以郭景宗代。中军应时盛曰:公有解任之旨,例可出境代也。懋德毅然曰:虽新抚至,吾亦与同死,汝爱我,无多言矣。
崇祯十七年二月,自成以众攻城,预埋地雷城外,夜使壮士发之,杀贼无数,而标将张雄跳城归贼,伏其党于城楼,夜半纵火,贼乘势而登,城破,自缢于三立祠。懋德字维立,昆山人,好王阳明之学。三立祠,即尝与诸生讲学处也。先尝视学江西,登白鹿洞,讲孝经,听者感动,以为自陆象山后所再见焉。又尝为济南道,有泰安州,素贪暴不法,惧不免,因其生日,置金带绮服,躬捧上寿,懋德自提所束带,笑曰:吾十余年一铜带,转觉馨香耳。
其人惭而退,明日解绶去。以故所至墨吏望风引避。自成既陷太原,遂围宁武。周遇吉者,字萃庵,辽东锦州人也。为人质鲁,然用兵多智谋,少起行伍,积功至京营游击,数讨贼河南、湖广,以总兵守宁武。自成之围太原,遇吉请济师于朝,朝命副总兵熊通率兵二千来赴。自成使人邀通,说遇吉降。通如其言,遇吉叱曰:尔统兵二千,不能杀贼,反为贼作说客耶!立斩之,传首京师。
及自成兵至攻城,数用奇,杀贼无算。贼将曰:我兵百倍于彼,祗用十攻一,更番乘之,无不济。攻四昼夜,城陷,跃马巷战,被执,贼悬高竿,射杀之。其妻刘氏,蒙古人,率妇女数十人,登屋而射贼,纵火焚之,合家尽死。自成检前后杀死将士凡七万余人,因曰:宁武虽破,吾将士死者过多。自此达京师,历大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设尽如宁武,吾属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休息,再图后举。而大同、宣府总兵姜瓖、王承允降表皆至,自成大喜,遂以众至大同。姜瓖降,巡抚卫景瑗死之。至宣府,王承允降,巡抚朱之冯死之。遂至居庸,长驱陷京师。呜呼!余闻李自成之至宣府也,巡抚朱之冯登城命发大炮,左右默不应,自起爇火,则炮孔钉塞,或且从后掣其肘。人心如此,虽忠义之士,何能为耶!
上文不但记录了明末清初农民军和大明官军在山西的战争,而且集中表现了以大明王朝的武将,大同巡抚卫景瑗等重臣抵抗农民军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前文已经解密了红楼梦文本里的卫若兰的历史原型就是巡抚卫景瑗的儿子,名扬天下的晚明重臣杨都尉,也就是杨嗣昌曾经镇守大同,贾府委派贾琏去的地方也是大同,如此在末世里贾宝玉的逃难地自然少不了大同。
大同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北依阴山,南临黄河,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线。大同古城在古代被誉为“固若金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其坚固程度和军事地位在历史上极为突出。大同古城墙的东南西北四个门,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
其中东和阳门,取自老子的《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迎着和煦阳光之意;南永泰门,出自《易经》‘上乾下坤’的卦名,意为永远安泰;西清远门,出自《易经》的卦象之一‘刑罚清而民服’,意为清明广远;北武定门,出自《尚书·泰誓》的‘同力为武,用力安而事成’,意为武备安边……”大同古城墙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辽、金、元、明、清多个朝代的修缮与扩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大同城墙,坚固无比。此外,大同城墙的防御体系极为完善,设有瓮城、月城、关城,城城设防;城楼、箭楼、望楼,楼堞环列。城墙外还有宽10米、深5米的护城河,四座城门外各建有瓮城和月城,出入需经三道门卡。
另外,《红楼梦》文本中确实存在一些大同方言的体现,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语言的多样性,还为研究曹雪芹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提供了线索。比如大同方言“不当拉花家的”,它含“不当、造孽”之意,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第二十五回中宝玉的寄名干娘马道婆说:“还有一件,若是为父母尊亲长上的,多舍些不妨;若是像老祖宗如今为宝玉,若舍多了倒不好,还怕哥儿禁不起,倒折了福。也不当家花花的。”第八十回王一帖忙笑着说:“没当家花花的,膏药从来不拿进屋里来的。知道哥儿今日必来,头三五天就拿香薰了又薰的。”这里的“不当家花花的”、“没当家花花的”便从“不当拉花家的”演绎过来的。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分析:
大同方言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很多,比如书中亦有多处使用了大同方言如:茅厮~大同方言读音为“毛食”是厕所的意思。度量~大同方言渎音为“夺亮”是评估的意思。嚼咀~是唠叨不休的意思等等。还有“轻省”一词,在《红楼梦》第四回中,门子提到“又耐不得清凉景况,因想这件生意倒轻省热闹”。这里的“轻省”在大同方言中读作“轻色”,意思是轻松、轻闲,也用于形容物品不重。还有“作反”,第九回中提到“外边李贵几个大仆人听见里边作反起来”,
其中“作反”在大同方言中读作“桌翻”,意思是折腾、闹腾。还有“扎挣”,第十一回中尤氏说“他强扎挣了半天”,“扎挣”在大同方言中读作“扎正”,意思是勉强支撑。还有“敁敠”,第四十九回中“凤姐儿冷眼敁敠岫烟心性为人”,“敁敠”在大同方言中是“称量、掂量、思量”的意思。还有“蝎蝎螫螫”,第五十一回中晴雯说“偏你惯会这蝎蝎螫螫老婆汉像的”,这里的“蝎蝎螫螫”在大同方言中表示“唠叨、啰嗦”。还有“兴的”,第四十三回中尤氏说“你瞧他兴的这样儿”,“兴的”在大同方言中表示“高兴得、得意得”,常用来形容人得意忘形。
《红楼梦》中的大同方言词汇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也为研究脂砚斋的逃难路线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大同方言词汇的出现,与脂砚斋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脂砚斋,也就是贾宝玉在贾府陷落后,几经周折在大同地区避难,这些方言词汇就是他在大同逃难的个人经历中获取的。大同方言在《红楼梦》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语言风格,还为研究明清时期方言的传播和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