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15岁男生失踪一月,抽干湖水化粪池也没找到”。1月28日,江西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通报,胡鑫宇的尸体被找到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2年10月14日下午15时49分胡鑫宇最后一次出现在学校监控视频中,随后失踪。校方当晚23时许,通知家长。
2022年10月15日胡鑫宇家属和老师报警。
之后,警方、校方、社会力量(蓝天救援、绿洲救援等)、胡鑫宇家属展开了多轮搜索,均无所获。
2022年11月16日,事件挂上热搜“江西15岁男生失踪一月,抽干湖水化粪池也没找到”。
2022年11月20日,江西铅山通报胡鑫宇失联情况,成立联合工作专班开展调查。
2023年1月2日,警方排除校内人员犯罪可能,校内视频无删减。
2023年1月7日,警方未发现胡鑫宇被侵害的犯罪事实,未立为刑事案件。
2023年1月12日,当地多方参与进行全面搜索,仍无进展。
2023年1月29日,警方通报胡鑫宇尸体被发现过程。
当天网上出现“家属不会停止寻找真相”、“知情律师称家属申请异地公安侦查”等报道。
2023年1月30日,胡鑫宇案律师称准备申请刑事立案。
2023年1月31日,胡鑫宇家人称,暂不火化遗体,等待真相。
当天,胡鑫宇亲属代理律师称:当地公安工作认真细致,科学透明,很认同警方通报。
同日,录音笔在家属全程见证下在北京鉴定,随后送往深圳恢复数据。
2022年2月1日,家属律师称提交刑事立案系误读,未申请异地公安介入。
2022年2月2日,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会召开。
纵观整个时间,紧锣密鼓,几乎没有长时间的停滞或空白。
时至今日,应该可以说是真相大白了。
然而整个事件里面出现的一个突出的现象——阴谋论横行,各种所谓的“推测”、“质疑”高潮迭起。
01
持续被质疑的胡鑫宇案件
质疑的总出发点就是:有人害死胡鑫宇。
比如:学校里有人要害死胡鑫宇,理由是学校不给家长看监控视频,监控视频被剪辑过了,有校园霸凌等等。
比如:有社会大人物要杀害胡鑫宇,理由是公安没有立案。
比如:阴谋论顶峰——买卖器官,整个学校再加上县市省三级公安以及政府机关来打保护伞。
以上为故意类的“有人要害死胡鑫宇”。
接下来还有“非故意/过失类”的有人要害死胡鑫宇,主要集中于质疑警方办案业务能力。
比如:没有查到人,所以肯定是跟车出去了,警方没有查车有漏洞!
比如:监控视频中显示胡鑫宇几次望向睢园,那里肯定有人等他,他被胁迫跟着去了。
比如:“奶茶同学”尾随胡鑫宇,脚上有泥巴的同学行动异常,报废的车辆,一只半新的运动鞋……
由于此类质疑种类太多,就不多例举了。
实际上:报警后,警方调了监控视频,胡鑫宇的家人也看到了监控视频;厂家给出说明:没有手动删除模块,监控视频的日志也没有异常。
针对网络上“认定”的几个怀疑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班主任、副校长、校长,警方给通过监控视频,证人证言等综合查证给出了精确到分的时间动线,结论是他们都没有作案动机和时间。
还有,公安机关立案是有标准的。
在1月7日官方发布的关于胡鑫宇失踪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中显示,10月15日接到报警后即组织开展调查搜寻工作,未发现胡鑫宇在校内被害、自杀、发生意外的痕迹证据。并且,胡鑫宇作为15岁男生,不符合立即立案的条件。
但失踪原因不明,失踪时间超过3个月,所以胡鑫宇在近期才获公安机关立案。
也就是说,虽然之前公安机关没有立案,但是调查工作是已经开展了,符立案条件后就第一时间立案了,不存在故意拖延或耽误的情况。
至于买卖器官的推测更是无稽之谈,一个县的山林里面,野外取器官?改装车上做器官移植?
更有甚者,直接扭曲李昌钰的话,说“人已经被害,是集体作案,串通好的”。
实际上呢?李昌钰已经反复强调,由于核心信息太少,没有判断,而且自己已经不接案子了。后面谈的压根不是针对胡鑫宇案件,而是针对类案泛泛的说了几句。
还有诸如,鞋带能不能成为自杀的工具,为什么之前搜索没有发现尸体,甚至为什么没有被闻到气味,发布会上警方都给出了清晰合理的说明。
如果说在尸体找到之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还有各种怀疑和想象空间,到了尸体已经找到后,在商请检察机关派员监督,邀请家属代表及其委托律师见证的情况下,进行了尸检、物证鉴定。物证鉴定主要说的是胡鑫宇的录音笔。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大兴“阴谋论”的,我只想说,不就是觉得这个事必须有一个“坏人”来怪罪。而这个“坏人”最好有超强的力量,这样才能满足阴谋论者的自恋,衬托其“慧眼如炬”。
更深一点来说:大家都对另一种可能——不是被杀,而是自杀的可能性,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因为比起可以怪罪他人而言,承认孩子会“自杀”,那就可怕多了。
02
房间里的大象
早在2022年12月25日,胡鑫宇妈妈曾于自媒体平台发布过胡鑫宇在校时的笔记本内容,笔记本的内容已经显示胡鑫宇遇到了一些困扰。
比如:在学校睡眠出现问题,学习遇到困难。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近视会加深了,一直盯着桌上的书看,几乎不抬头看黑板。因为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
班主任还发现在胡鑫宇物理课本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
而更早一些,胡鑫宇的妈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透露“失联半个多月前曾哭着和自己通电话,但具体情况,孩子却没有细说。”
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胡鑫宇在学校失踪后,班主任询问过她,胡鑫宇之前是否患有抑郁症、胡鑫宇是否托关系进的学校。
这让胡鑫宇的妈妈感到诧异,她认为,老师的意思应该是胡鑫宇升学后成绩不好,所以怀疑鑫宇是靠关系进的学校。
这让她感到不解,因为儿子的初中班主任曾告诉她,胡鑫宇中考前曾生病,不然本来可以考得更好的。
据胡鑫宇的外公回忆,胡鑫宇“在小学和初中,老师们都很喜欢他,说他学习认真,成绩很好。”初中时,学校受疫情影响改上网课,导致他成绩落后,重视教育的母亲把他转进了价格不菲的桃园中学,“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胡鑫宇重新名列前茅。
而按照1月7日江西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在通报中引用学校班主任的说法:胡鑫宇的成绩在全年级属于中等,在全班65人中排58名。
经调查,胡鑫宇就读致远中学后,曾多次在书本、笔记本上写下了失眠、失落、想回家等文字内容。
显然胡鑫宇的家人对孩子的情况,并不了解。或者说,跟他们以为的,并不一样。
试想一个原本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成了班上倒数,且家长又非常看重学习成绩,自己想学但又学不进去,还睡不好,这些会形成巨大的压力,难道孩子没有一丝一毫表现吗?
不,他已经表现了很多出来。比如写在课本上的文字,比如哭着打回家的电话。
发布会上更是直接披露2022年9月27日,胡鑫宇与母亲三次通话,共43分54秒,其母反映胡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10月1日凌晨,胡鑫宇的妈妈、哥哥专程从福州回家来安抚胡鑫宇,10月4日二人返回福州。10月5日,胡鑫宇又与母亲通话三次,共39分47秒,其母未透露通话内容。
都想要真相,真相就是房间里的大象,它就在那。
03
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
其实整件事情里面,最悲哀的就是,无论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没人关注胡鑫宇在想的是什么。
活着的时候,没人留意到他的异常——在课本上吐露负面情绪,在社交透露透露轻生念头,跟同学聊天说“约着去跳楼”,跟母亲哭诉想回家,在围墙上试图跳楼;死了之后没人注意他的意愿——人们追问“真相”,寻找“凶手”,质疑为什么拉网式搜索却找不到,丝毫没人考虑到,这个连早醒都不好意思起床,怕吵到同学的小男孩是多么小心的把自己的最后的地点“藏好”。这个非常乖巧的,怕给别人添麻烦的小男孩,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声音谴责学校有没有尽到监管责任,是的学校是有责任的,学校没有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也没有及时关注处理胡鑫宇的异常情绪。更重要的是,似乎整个社会都会孩子会“自杀”这件事讳莫如深。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十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 ,8个自杀未遂。尽管数量如此之大,但人们似乎仍缺乏警觉。
我遇到不少青少年来访者的父母,在咨询开始前就会反复跟我强调“快点治好,让ta返校,不要耽误学习”,殊不知,当孩子已经处于一个生与死的边缘,而厌学、哭泣或者沉迷游戏,这些被家长看起来“不正确”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清晰的接收到。
其实人在选择自杀前会有一系列的信号出现,我们在做自杀危机预防的时候一般会将这些信号分为七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从来没有想过要自杀的人,有数据显示,这类人只占到15%。
第二个层级,也就是,有85%的人在一生当中会有一次自杀的念头。但这时候仅仅是一个闪念。
第三个层级是,不但有过闪念,还想过,如果要自杀,选择哪种方式会更好呢?
这三个层级都属于低风险范畴,因为到目前为止,都仅限于想想而已。第四个层级,不但想了,而且去挑选自杀工具或地点,比如去网络搜索过自杀方式或者去看过药品或绳索,但是没有买。
第五个层级是已经将用品买回家或是已经去某个地点踩过点了,但是还没有服用或采取行动。到这两类的时候已经非常危险了,因为自杀冲动已经不再是仅限于“想想”,而是开始逐步行动化了。这两类情况已经需要专业的危机干预了。第六个层级是,已经实施了自杀行为,但是没有出现死亡结果。也许是自杀失败,也许是自杀者终止自杀。第七个层级是自杀者已经完成自杀,这时需要对周边人群进行哀伤辅导。
虽然有划分风险等级,但这七个层级无一例外的都需要做自杀预防,包括第一个层级在内。有人会问,从没想过自杀的人,为什么要做预防工作呢?因为只有具备关于“自杀”这件事情的基本知识,才有可能留意、注意到相关的异常信号和信息。而这些信号、信息,往往就是自杀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从自杀行动化开始,危机干预有72小时的黄金时间,如果能在这72小时内干预,自杀的危险会大幅度降低,超过这72小时,干预的成功几率则很低。
胡鑫宇没有发出信号吗?他发出了。
如果家长、学校、老师同学或者说社会大众早一点发觉异常信号或是抓住那黄金72小时的机会进行干预,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希望,我们真正的去关注每一个生命,去倾听身边人的心声,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找并归罪于某个“凶手”。
(文章来源:公众号“潘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