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上班
在2025年的上海,一种新型的“职场表演”正在悄然兴起——失业者、自由职业者和副业从业者们每天支付30-60元,租用一个真实的办公工位,只为维持“正常上班”的假象。
这种现象被社交媒体戏称为“假装上班公司”,从最初的网络玩梗发展为真实存在的商业模式,折射出当代职场人面临的身份焦虑与社会压力,同时也反映了上海共享办公行业在供需失衡背景下的创新求变。
从网络玩梗到真实需求
2024年底,当综艺节目《非常敢想队》中“员工给公司付费,假装上班”的喜剧小品首次播出时,观众们还只是将其视为一个荒诞的搞笑桥段。然而不到半年时间,这一概念已在全国多地落地生根,尤其在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假装上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小红书平台上,“假装上班”话题的浏览量已突破1400万,讨论量达4.4万条,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热点。
这些“假装上班公司”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标准化工位、高速Wi-Fi、茶水间设施,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可以维持“在职”假象的环境。根据地段和配套服务的不同,价格从每天15元到60元不等。
甚至还有网上资料显示,上海零号湾的一家“假装上班有限公司”标价60元/天,提供两荤两素一汤的午餐,理由是“在外面吃都得50了”。
谁在假装上班
根据用户画像显示,这类服务的消费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被动失业者,被裁员后不愿家人知道,每天假装上班实则投简历;二是自由职业者和副业从业者,需要一个有仪式感的工作环境;三是高压职场人,寻求一个可以短暂逃离的喘息空间。
这种需求背后反映的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在“事业有成”仍是主流价值标杆的当下,“你在哪里工作”成为社交开场白,“假装上班”就成了一种无奈的生存智慧。
心理学家分析,人类天生具有群体归属需求,而长期独处容易产生孤独感,“租同事”其实是花钱购买社交慰藉。正如网上的招募帖中所写:“你是否怕失业的自己被亲友看穿?是否觉得自由职业在家效率低下?这里就是你的新office!”
上海共享办公市场现状:
供需失衡下的转型阵痛
上海作为全球金融与创新中心,其共享办公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紧密相关。当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需失衡特征:一方面,办公楼供应过剩导致空置率攀升;另一方面,企业办公需求模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市场现状
根据办办网发布的新近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上海全市办公空间供应量环比增长1.87%,同比增幅达9.26%,供应放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去化压力。虽然需求市场呈现温和复苏态势,一季度全市租赁需求量环比上升5.48%,同比增长3.33%,但市场整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租金表现方面,办办网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上海全市平均租金进一步下探,环比下降0.54%,同比跌幅扩大至1.36%,市场仍处于租户主导的调整阶段。这种“供应增加、需求疲软、租金承压”的局面已成为上海写字楼市场面临的共同难题。
寻求转型
在此背景下,传统办公楼纷纷寻求转型。如荣广集团在上海科创1号人工智能产业园推出的“易间商务中心”就代表了行业新趋势:定位为“未来办公、社区互联、绿色创新”的多功能共享办公空间,采用模块化设计划分多个功能区,独创园区社交小程序“园圈”强化社区互联属性,资源对接园区商业配套,并与人才公寓融合,覆盖从独立办公到商务活动的全场景需求。
易间商务中心 上海市宝山区蕰川路 489 号科创 1 号人工智能产业园内
科创 1 号人工智能产业园
成本结构
从成本结构看,传统写字楼的固定成本支出往往占据初创企业30%以上的运营预算,而共享办公通过动态空间配置系统和复合成本分摊模式,可使企业平均每工位年度成本降低58%。
根据办办网的数据显示,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工位使用率,空间利用率可提升至92%,远超传统写字楼65%的平均水平。
市场竞争格局
市场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头部品牌通过并购整合市场,中小运营商生存空间被压缩。盈利模式单一的困境依然存在——70%收入依赖工位租赁,增值服务(法律咨询、投融资对接)渗透率不足30%。部分企业尝试“会员制+股权投资”模式,但回报周期长达5-7年。
用户群体
用户群体呈现明显分化:创业公司与自由职业者占比约60%,需求集中于低成本、高灵活性;大型企业分支机构通过共享空间实现团队快速扩张与收缩;跨境远程工作者选择上海作为基地,催生“签证+办公”一体化服务。服务模式也随之升级,垂直领域专业化(如医疗科技、金融科技类共享空间)和社群化运营成为新趋势,头部品牌通过行业活动、资源对接构建商业生态,利润率提升15%-20%。
上海共享办公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传统以工位租赁为主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运营商必须向“生态服务商”转型。“假装上班公司”的兴起,某种程度上是行业在压力下的自发创新,通过挖掘个人用户的潜在需求,为过剩的办公空间找到新出路。
“假装上班公司”作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可能只是过渡期的产物,但其反映的用户需求:对弹性空间、心理支持和社会认同的渴望,将持续影响共享办公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共享空间将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情感联结和机会碰撞的平台,真正实现从“空间供应商”到“城市创新引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