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每每提起,大家就会想起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但很少有人会问,既然诸葛亮已经心属刘备,隆中对早就拟好了,为何还要搞这么一出,让刘备跑三趟?
首先,肯定是要考验刘备的真心,这个真心也有几个层面。
第一,诚心。两人年龄(刘备大诸葛亮20岁)、资历(一个征战多年,一个初出茅庐)、社会地位(一个皇叔,一个平民),相差悬殊。尽管我诸葛亮名声在外,但你刘备对这份名声,是否投入了足够的了解和信任?是否能放下如此悬殊的差距,不辞劳苦放低姿态奔波三趟,给予足够的真诚和尊重?
第二,耐心。你刘备虽已征战半生,但仍无寸土立足。是否对建功立业还有足够的耐心和渴望?找我诸葛亮出山,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尝试心态,还是有足够耐心和我一起建立宏大功业?如果这三趟你都没有耐心,那以后还有千难万难,如何能同舟共济?
第三,苦心。我诸葛亮并非要故作高姿态,这里面有我的苦心。我姿态越高,越能成就你的美名。也对我们今后的事业大有裨益。皇叔你能否领会我这里面包含的苦心?
其次,成就刘备礼贤下士的美名,吸引天下能人加入队伍。
这个其实也是上述苦心的一部分。当时的社会氛围,最讲究当权者尊重能人。这番三顾茅庐的演出如果演绎完美,两人都会在历史上留下佳话,后续的史实也正是如此。
一番半推半就的表演过后,刘备获得了礼贤下士的天下美名。而诸葛亮还未出山,就给主公送上了一个大礼,这份大礼甚至不亚于皇叔的名头,因为它的广为传播,能持续吸引更多名士来投,壮大刘备的力量。
你说说,你要是刘备,你演这一出开不开心?
再次,间接向刘备麾下众人表明自己的地位。
刘备戎马半生,身边是有自己的队伍和心腹班子的。而诸葛亮很清楚自己是外来高管,如何让刘备的心腹班子对自己迅速心服口服,减少磨合成本,是出山后首要需要考虑的问题。
借着三顾茅庐,诸葛亮已经向刘备的心腹班子亮明了态度:不是我非来不可,是你们的主公请了我三次,我才来。是你们更需要我,所以对我最好放尊重点,尤其是关张二位。
刘备的年纪在当时,已经算很大了,想要完成规划的宏图大业,诸葛亮要争分夺秒,他没有时间再跟其他谋士竞争,必须尽量一步到位坐上第一谋士的位置。这样间接亮明态度后,相信其他聪明的谋士,也能读懂其中传递的含义。
最后,诸葛亮自与家族内部的协商和安排。
诸葛家也是大族,和荆州其他大族联姻、往来频繁。荆州统治者刘表,是诸葛亮(老婆家)的姨夫。荆州有蔡家、黄家、蒯家、庞家四大家族,皆与诸葛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兴盛的蔡氏家族,当家人蔡瑁,是刘表的左膀右臂,荆州的领兵大将,是诸葛亮(老婆家)的舅舅。
黄氏家族代表人物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
另一大族蒯氏,蒯良、蒯越兄弟是帮助刘表平定荆州的重要人物,也是蒯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祺,蒯祺是蒯良、蒯越的侄子,所以诸葛亮和蒯氏家族也有姻亲关系。
庞氏家族代表人物庞德公,对诸葛亮十分赏识,“卧龙”这个名号,就是他给诸葛亮封的。
其他荆州大族:如马氏,代表人物马良,与诸葛亮亲如兄弟;向氏,向朗、向宠叔侄都与诸葛亮交好……这些人后来也跟随诸葛亮一起创业。
此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出仕东吴,也是重臣;
诸葛亮要随刘备出山,跟这些亲戚大族,必须要提前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也要看看大哥和东吴等其他势力的反应。三顾茅庐,就为这些准备和协商,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
聊到这里,为什么非要三顾茅庐,是不是就很清晰了?
诸葛亮从名声、才能、(家族)实力,都当得起这三顾;刘备半生历练,也必能领会诸葛亮的重重心思。这里面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尊严和地位,更多的是对未来局势的深思熟虑和对各方面关系的精妙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尚未出山,已让刘备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