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板枪击移民官”——此惊悚标题于尼日利亚激起了舆论的滔天波澜,24小时过后却蹊跷地转变成了“流弹误伤”。从全民的愤慨到集体的缄默,这场闹剧背后,潜藏着外资企业在非洲最为真切的生存窘境。
谣言比子弹更快2025年2月21日,尼日尔州明纳市街头的一声枪响,让整个非洲陷入舆论狂潮。当地警察追捕盗窃钢筋的犯罪团伙的时候,而且其实有一颗流弹竟然误伤了路过的移民局官员。这本是治安混乱地区的日常事故,接下来呢,却被尼日利亚部分媒体给加工成了“中企老板拒检并且枪杀执法人员”这样的“主权危机”。内政部长通吉-奥乔甚至高调地宣称,“外资企业侮辱尼日利亚法律”,而且扬言要吊销涉事企业的资质,并且借机推出了外籍人士管理系统。
不过中国商会的调查报告给造谣者狠狠地回击了一下,事情发生的时候,中企员工根本不在现场,警察追捕盗窃团伙才是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尼日利亚政府在24小时之后,居然改变了说法,承认是“流弹误伤”,媒体随即连夜将相关报道删除,这种行为仿佛是在极力装作遗忘一般。这场看似荒唐可笑的闹剧,却揭示了非洲投资市场一个残酷的事实——外资企业不仅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也常常沦为随时可以被牺牲的替罪羊。
尼日利亚北部的卡杜纳州,常年处于战火之中,并且战事不断,民众对于治安的恶化,已经达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而且早就已经忍无可忍了。当政府无法应对恐怖袭击以及官僚腐败之时,“中企枪击案”成为了转移矛盾的极为恰当的导火线,轻松愉快地将矛盾焦点进行了转移,并且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内政部长高调地宣布,要整顿外资。看起来似乎是在维护主权,其实这只不过是为了掩盖其执法上的无能罢了。而所谓的“外籍管理系统”,只不过是换个名目来收取费用罢了——这三个月的“宽限期”,看起来是比较人性化,实际上却给那些灰色交易留下了足够的操作空间。
媒体于这场狂欢里充当了更为恶劣的角色。“中企暴力”这样的标题巧妙地激起了民众的焦虑情绪,在24小时之内,点击量就突破了百万。不过讲真的,当真相被揭露之后,他们既没有道歉,也没有作出解释,仅仅是默默地删除了稿件。这种“先泼脏水再扮无辜”的行为实际上是以流量至上作为原则的一种生意手段。在尼日利亚,中文媒体几乎是不存在的,华人只能借助微信群来拼凑出真相,并且当地的舆论场早就已经被偏见和谎言所占据。
尼日利亚政府的新规,看上去貌似很有道理,实际上却隐藏着危险。“与恐怖主义有关联”以及“违反签证规定”,能够直接将外籍员工驱逐出境,不过判定的标准就像橡皮筋一样模糊不清。北部的中国企业,最为苦恼的就是员工的背景审查——谁能够确保,当地雇员的那些远房亲戚不会在恐怖组织的名单上呢?并且更令人担忧的是“连坐制度”,一旦一家企业出了问题,如此一来,整个产业链或许都可能遭受灾祸。但华人并非如同一群待宰的羔羊那样。2023年,某一家中企起诉尼媒诽谤,并取得了胜诉,开创了以法律来进行反击的先例。在这次枪击案中,中国商会在48小时之内发布了调查报告,用事实这把利刃,将谣言给撕破了。这些经验表明:在非洲合规经营宛如一面盾牌,法律武器好似一支长矛,而华人社群网络就像是那根救命的绳索。
尼日利亚发生的这场闹剧,绝不是个别现象。从赞比亚的矿场,到埃塞俄比亚的园区,中企常常被戴上“资源掠夺”的帽子。其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中资撤离之后,这些国家,往往会陷入更为深重的贫困境地。就如某位非洲经济学家所说:“赶走外资,挺简单的,不过究竟谁来修路、供电、创造就业呢?”真相或许会迟到,不过代价终将显现。当尼日利亚政府纵容谣言去诋毁外资之时,他们所摧毁的,不但有企业的信心,而且是本国发展的根基。对于在非的华人而言,这场闹剧敲响了警钟——在舆论的战场上,沉默就等于认罪,只有举起法律和事实的盾牌,才能够穿越偏见与谎言的枪林弹雨。
“在真相稀缺的土地上,每一次谣言反转都在透支一个国家的信誉。外资企业要活下去,不仅需要钢盔和防弹衣,更需学会在舆论的枪林弹雨中举起法律的盾牌。”
参考资料
尼日利亚内政部声明
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通报
在尼中资企业商会调查报告
尼日利亚本地媒体报道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