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三个月朱由检仍怕担责任,最终杀害妻女自尽而亡

史海撷英 2025-04-24 19:29:56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清晨,崇祯帝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从寝宫走向皇极殿,按照大明惯例,这一天他将会在皇极殿接受朝臣们的元旦朝贺。

皇极殿原先叫奉天殿,是历代帝王登基大典举办的地方,而后凡是涉及社稷安定的大事,都会在这里举行,比如天子大婚、册立太子和皇后以及命大将出征等等,可以说这里就是皇权的代表。

除了一些特定的仪式,大明每年的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文武百官都需要在这里对皇帝朝贺,然后皇帝赐宴宗室、大臣,以示辞旧迎新,天下同乐。

然而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崇祯却发现整个大殿上都是空荡荡的,一个朝贺的臣子都没有,去年好歹来了两个人,一位勋戚,另一位则是首辅大臣周延儒,勉强给了崇祯皇帝一丝面子。可如今周延儒已死,那位勋戚也不来了,整个大殿上就只有崇祯皇帝孤零零地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龙椅上,等待着他的臣子来这里给他做新年朝贺。

想当初,都是他这位皇帝在大殿里等候他的,动来动去,还是没有一个人来,于是崇祯皇帝下旨开门,鸣午门两旁的鼓钟,并且说钟不歇,门永不闭,可结果依旧无人前来,一气之下,他决定自己先去拜谒太庙,然后再回来接受朝贺。

朱由检

原本是朝贺后拜谒太庙的,可如今只反着来,仓促之间,皇上要出行的马匹和鸾驾仪仗均未准备妥当,只能把长安门外预留给朝臣们回去的马给牵了回来,但担忧这些宫外马匹惊扰崇祯皇帝的圣驾,司礼官死活不肯,闹来闹去,崇祯皇帝只好又决定还是先受朝贺再去太庙。

就这样来回折腾了一上午,一些想偷懒不上朝的大臣终于知道自己闯祸了,火急火燎地赶来上朝,可看到崇祯皇帝在大殿里生气地看着他们,他们不敢大摇大摆地走进去,只能龟行,尽量贴着地面避开了崇祯皇帝的视线,狼狈不堪,就这样勉强完成了新年对崇祯皇帝的朝贺。

当然崇祯皇帝的糟心事并没有完,这一天,大明的中都凤阳递过来奏报,说凤阳地震,这可是大明的龙兴之地,如今地震,京城内外难免议论纷纷,大明的根基要断了。还是这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和大明分庭抗礼,并且次日下令发兵,浩浩荡荡地进攻大明都城,意图非常明显,一路基本没遇到抵抗,明军更是望风而降。

至于崇祯皇帝,依旧每天上朝想要挽救大明,可惜大明已经病入膏肓,天天议论都没议论出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急得崇祯皇帝像热锅上的蚂蚁的,就是不知道如何解决。

正月初三,左中允李明睿提议崇祯皇帝迁都南京,暂避李自成锋芒,皇帝告诉他:“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李明睿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面对迁都的提议,崇祯皇帝陷入两难,弃守都城,会落下丢失国土的骂名,抛弃太庙,将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但不迁都只能坐以待毙,免不了被李自成俘虏的奇耻大辱。

朱由检

崇祯皇帝陷入了纠结,平心而论,他是倾向于迁都,也因此在朝廷上将迁都一事提了出来,崇祯皇帝一直有意迁都,三月初四日,崇祯皇帝对众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又劝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当然为了避免骂名,他想让大臣正式提出南迁,他来个顺水推舟,但朝臣们早就猜到了崇祯皇帝的心思,虽然知道崇祯皇帝想要南迁,但就是不肯公开支持。

于是崇祯皇帝暗示大学士陈演率领百官请愿,来劝谏他南迁,但陈演不愿意,倒不是他们真的打算和崇祯皇帝共存亡,只是害怕迁都后怕崇祯皇帝拿他担责,前两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就是这么被崇祯皇帝拿出来担责的,最后陈演借着生病都不肯上朝了。陈演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就在崇祯皇帝优柔寡断担忧身后名和大臣们考虑自身安危的时候,南迁的计划一再搁浅,“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少詹项煜请先奉太子抚军江南,给事中光时亨大声曰: ‘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

到了二月下旬,崇祯皇帝还在和朝臣僵持,另一边李自成已经攻破了真定,真定是崇祯皇帝南下的必经之路,真定的失陷意味着他南下的路被彻底堵死了,南迁无望后,崇祯皇帝用了一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结束了结束了南迁的争议。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大军已经过了居庸关,当天就到了昌平,快要到达京师了,崇祯皇帝也知道大势已去。

不久,京师外城被攻破,崇祯皇帝只剩下皇城和紫禁城这两道最后的防线了,而大明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安排司礼太监王承恩提督内外京城,其余宦官则派往其他地方充当监军。

朱由检

当晚,崇祯皇帝见局势已经彻底无法挽回,在大殿内捶胸顿足,叹息彻夜,不断斥责“内外之臣误我!误我!”

三月十七日,崇祯皇帝想要召集百官商量对策,但大殿内跪着的文武百官各个束手无策,相视无语,毕竟他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迎接新主人,而不是眼前的旧黄花。

三月十八日凌晨,他最后一次召见阁臣,却无人应答,而李自成早已派出投降的宦官杜勋、申芝秀与崇祯皇帝商议,至于商议的内容,据说是允许李自成在西北割据称王,又有让崇祯皇帝逊位的传言,或许还有更加苛刻的条件,总之这件事崇祯皇帝并没有答应,李自成下令攻城。

下午,守卫彰仪门的守卫开门投降,起义军一拥而入,宦官王廉急急忙忙禀告崇祯皇帝,旁边宦官张殷劝崇祯投降却被崇祯一剑刺死。

到了这个地步,崇祯皇帝也知道农民军迟早要过来,开始安排家人,先安排射马都尉巩永固护送太子南逃,却被巩永固拒绝,不得已,崇祯皇帝安排其他人将太子、永王、定王等易容化装送出城,送到外戚家里避难。随后将周皇后和袁妃喊了过来,连喝十几酒后挥剑砍伤袁妃,他不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嫔妃落入敌人之手,随后喊来周皇后,命她自缢殉国,又派人催促懿安太后等人自尽。

至于长平公主等人则在一旁哭泣不已,崇祯皇帝见状,与其让她们被贼人受辱,不如殉国罢了,先狠心杀掉年幼的昭仁公主,至于长平公主则被砍中左臂,昏倒在地后逃过一劫,接着崇祯皇帝又杀死了自己几个嫔妃,可以说彻底失去了理智。“及暮,内监有讽上远狩者,上同内监登万寿山顶四望逾时知事不可为遂回乾清宫。一鼓,遣内监密敕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各带家丁护送,出城南迁。刘、巩疾至内殿,见上曰:‘法令素严,臣等何敢私蓄家丁?即率家人数百,何足以当贼锋?’上颔之,又召首辅魏藻德言事,语密,不得闻。久之,上顾事急,将出宫,分遣太子、二王出匿,进酒酌数杯,语周皇后曰:‘大事去矣!尔宜死。’袁妃遽起走,上收剑追之,曰:‘尔也宜死!’刃及肩,未仆,再刃之,仆焉,目尚未瞑。皇后急返坤宁宫自缢。上巡寿宁宫,长公主年十五,上目之,怒曰:‘胡为生我家!’欲刃之,手不能举,良久,忽挥剑,断公主之右臂而仆,并刃坤仪公主于昭仁殿,而遣宫人讽懿恭皇太后及皇太妃李氏并宜自缢。上自仗剑至坤宁宫,见皇后已绝,呼曰:‘死的好!’遂召提督京城内外太监王承恩至前,语良久,朱谕内阁,命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诸军务,以辅东宫,并放诸狱囚,事具成国公语中。因命酒与承恩对酌。漏下三鼓,上携承恩手,幸其第,脱黄巾,取承恩及韩登贵大㡌、衣靴着之,手持三眼枪,随太监数百走齐化、崇文二门,欲出不得,至正阳门,将夺门出城,军疑为奸细,弓矢下射,守门太监施炮内向,急答云:‘皇上也!’而炮亦无子,弗害。上仓遽还宫,易袍履,与承恩走万寿山,入巾帽局,并缢。”

朱由检

看着血淋淋的皇宫,崇祯皇帝到了这一刻才觉悟,什么身后名,什么祖宗江山,逃命才是最重要的。三月十九日拂晓,守卫城门的宦官王相尧、兵部尚书张缙彦和戚国公朱纯臣相继开门投降,崇祯皇帝则亲自撞钟召集文武百官,但百官哪敢入宫,都在忙着如何和义军交好,崇祯皇帝仰天长叹,留下带血遗诏:“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虏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现在唯一陪伴他身边的只有宦官王承恩,在王承恩的搀扶下来到煤山顶的寿皇亭,在一棵老树下穿蓝色道袍,以发遮脸,光着左脚和王承恩相对上吊自杀殉国。崇祯皇帝既自缢,意味着大明走向了灭亡。

2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