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书市往事:琉璃厂的墨香岁月

熬夜修仙指南 2025-04-05 18:48:20

说起老北京的书市,那可真是一段充满墨香的历史。最近整理旧书时,偶然翻到一本泛黄的《四库全书》影印本,让我想起了当年琉璃厂书市的盛况。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段书香往事。

慈仁寺的书市风云

清朝初年,北京的书市主要在慈仁寺。每月逢初一、十五、二十五,这里就热闹非凡。书摊一个挨一个,文人学者穿梭其间。最出名的要数大诗人王士禛,这位爷逛书摊比上班还准时。据说有人想见他,他朋友就说:"去慈仁寺书摊等着,准能碰上。"

可惜好景不长,康熙十八年一场大地震,把慈仁寺书市给震垮了。书商们只好另谋出路,有的去了隆福寺,更多的则搬到了琉璃厂。

琉璃厂的黄金时代

说到琉璃厂,那可真是读书人的天堂。这里靠近各省会馆,赶考的举子们一住就是小半年,自然成了书市的常客。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更热闹,两千多文人住在附近,天天往琉璃厂跑。五柳居、文萃堂这些老字号书店,生意好得不得了。

藏书家们在这里一掷千金。纪晓岚、翁方纲这些大人物,经常花几十两银子买一套珍本。有个叫潘际云的诗人还写过"莫典春衣又买书",可见爱书人的痴迷。普通举子则偏爱买科举用书,毕竟三年一次的会试,谁都盼着金榜题名。

新旧交替的晚清书市

到了晚清,西洋的印刷术传了进来。铅字排版、石印技术让书本便宜了不少,琉璃厂的书店也开始卖《天演论》《原富》这些新学书籍。废除科举后,新式学堂遍地开花,学生们争着买西学书籍,连八旗子弟都读起了洋书。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些新式书局纷纷在琉璃厂开分店,和传统古籍书店做起了邻居。走在街上,左边是线装古籍,右边是洋装新书,那景象别提多有意思了。

书商们的"行业协会"

书商们还自发组织了"文昌会馆",相当于现在的行业协会。最早是江西书商建的,后来河北书商觉得受排挤,就在沙土园另立门户。这个行会权力不小,连版权纠纷都能管。要是发现有人盗版,行会的人直接上门抄没,比现在的文化执法还利索。

难忘的书香记忆

如今走在琉璃厂,虽然看不到当年的盛况,但那些老字号书店还在。中国书店的橱窗里,依然摆着线装古籍;荣宝斋的字画,还是那么雅致。偶尔能看到老先生戴着老花镜,在旧书堆里淘宝,那专注的神情,和两百年前的读书人没什么两样。

想想现在,电子书越来越普及,年轻人捧着手机就能看完整本《红楼梦》。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是翻开书页时的沙沙声,或许是那股淡淡的墨香。

前几天路过琉璃厂,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先生,颤巍巍地从中国书店出来,怀里抱着刚买的《古文观止》。阳光下,他脸上的皱纹都带着笑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无论时代怎么变,总有些东西是不会消失的。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有没有关于老书店的难忘回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