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墨西哥站的颁奖台上,两位中国姑娘并肩而立,一个捧得金牌,一个握着银牌。
01当镜头对准冠军陈芋汐时,她从容不迫地用英文接受采访,流利地总结比赛,霸气宣告:“I'm back!”(我回来了!)
几分钟后,记者将话筒递给全红婵,全世界直播镜头前,她瞬间懵了,像只受惊的小兔子,慌乱中还下意识地靠向陈芋汐寻求帮助。
最终,18岁的她挤出一句中文:“谢谢大家。”
全场爆发一阵笑声。
“全红婵你可长点心吧!”有网友笑道,“好歹在全世界直播着呢,不打打腹稿转动一下小脑袋瓜,你就不怕旁边记者突然采访你吗?”
是啊,你就不怕吗?显然,她真的没想那么多。
全红婵如今已是大学的学生了,按理说,大学英语课总上过几节吧?怎么在国际赛场上还是只会一句“Thank you”?
言归正传,全红婵的“英语短板”其实不是今天才暴露的。
早在巴黎奥运会后的采访中,同样的尴尬一幕就已经上演过:外国记者问她感受,她也是懵然不知所措,最后只丢出一句“谢谢”就匆匆离开。
那时很多网友还安慰说:“人家还小嘛,体谅一下。”如今成年后的首场国际大赛,情况依旧如故,不免让人疑惑:上大学真的没用吗?
02其实,全红婵是职业运动员,她的大学生活和普通学生完全不同。
尤其是像全红婵这样的国家队选手,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基地,一天训练八九个小时是常态,能分给学业的时间极其有限。
而英语这门学科,最忌讳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相比之下,陈芋汐的家庭条件和教育背景或许给了她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
据悉,陈芋汐从小学习英语就比较认真,家人也很重视她的全面发展。
有趣的是,两人的性格差异也在语言学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陈芋汐大方开朗,敢说敢练;全红婵则内敛腼腆,在公开场合往往表现得局促不安。
语言学习最需要的就是“大胆开口”,这恰恰是全红婵最欠缺的。
03在国际赛场上,运动员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国家形象。能用外语自如交流,会让世界对中国运动员有更全面的认识。
确实,想想姚明当年在NBA凭借幽默的英文回答圈粉无数,再看看现在的陈芋汐等人,英语能力为他们赢得了更多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回到全红婵身上,她的语言窘境并非不可改变。
刘翔当年入选国家队时英语也很差,但后来通过刻苦学习,能够流利接受外媒采访。李娜更是靠自学,成为能用英语幽默回应的网球明星。
全红婵尚且年轻,未来可能性无限。她在跳水台上展现出的天赋和勤奋,若用在语言学习上,相信也会有惊人的进步。
或许,下一次世界杯,我们就能听到她用英语说出更多的话语,而不仅仅是“谢谢大家”。
毕竟,当你站在世界之巅,不仅要让世界看到你的跳水,也要让世界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