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国防部发言人正告民进党当局:螳臂当车只能自取灭亡,早晚要来收了你们!!!回应美军现役将领现身台“汉光演练”的情况。

日前,解放军海军以1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安徽舰”、两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1艘071型综合船坞登陆舰、1艘903型综合补给舰等5艘舰艇组成的庞大海上两栖舰队,突然现身在台岛以东相关海域。
据台媒“中时新闻网”报道,在距离台岛约74公里的海域,解放军突然进行了实弹演练,还有32架大陆军机进入台岛附近空域活动。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到,随着解放军牢牢掌控台海主导权,中国大陆的两岸统一大业也在加速推进。有岛内专家坦言,随着解放军多兵种、立体化演练不断出现,各类装备的磨合已经接近完成,“收台”不再是“纸上谈兵”。

一、台湾主权归属的历史脉络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卫温抵达夷州(今台湾)起,历代中央政权均对台湾实施有效管辖。南宋在澎湖驻军,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明朝置“澎湖游击”,这些举措均表明台湾与大陆的政治隶属关系。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后,郑成功于1661年率军收复,建立政权并推行大陆制度。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攻取澎湖,迫使郑克塽投降,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1895年《马关条约》后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二、历史经验与统一策略的启示
1.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启示
1661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其成功源于对战略时机的精准把握:时值顺治帝驾崩,清朝政局不稳,荷兰殖民者防备松懈。郑氏通过军事突袭与长期围困相结合,最终迫使敌人投降。这一事件表明,维护主权需果断行动,同时注重军事与外交策略的配合。
2. 康熙统一台湾的历史借鉴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采取“先澎湖、后台湾”的战略,通过澎湖海战歼灭郑氏主力,继而实施招抚政策。其经验在于: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分化瓦解对手内部势力,并通过政治协商实现和平统一。这一过程耗时22年,体现了统一进程的复杂性与坚定性。
3. 1945年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依据国际法收复台湾,结束了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首次通过反侵略战争实现领土完整,为后世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法理依据与民族精神支撑。
三、当前两岸关系的现实态势
1. 军事层面的战略威慑
近年来,解放军常态化开展台海巡航,075型两栖攻击舰、歼-20隐身战机等先进装备的部署,彰显维护主权的能力。2023年,解放军在台岛周边开展“联合利剑”演习,模拟对台岛关键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进一步压缩“台独”活动空间。
2. 经济与法律的综合施策
大陆中止部分对台经贸优惠政策,削弱“台独”经济基础;修订《反分裂国家法》,明确将“台独”分裂行径定义为“严重犯罪”,为采取非和平手段提供法律依据。同时,通过“31条惠台措施”等政策,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增强台湾民众获得感。
3. 外交领域的主权宣示
大陆明确将台湾问题定性为“内战遗留问题”,强调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领土完整。截至2023年,已有182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国际社会对“台独”行径的容忍度持续下降。
四、统一进程的必然性与历史规律
1. 历史周期律的印证
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统一,再到1945年光复,台湾每一次脱离祖国均以回归告终。历史证明,任何分裂势力终将失败,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综合国力的支撑作用
当前中国GDP占全球比重超18%,海军舰艇总吨位跃居世界第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覆盖。这种国力优势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坚实保障。
3. 民意基础的持续巩固
两岸人员往来年均超1000万人次,台胞在大陆就业创业人数突破15万。2023年台湾社会调查显示,68%的民众认同中华文化,45%认为统一对台湾有利。随着大陆发展红利的持续释放,台湾民众对统一的认同感将进一步增强。
五、未来展望:统一进程的战略选择
基于历史经验与现实态势,未来统一进程可能呈现以下路径:
军事威慑下的渐进式统一:通过持续军事施压与政治孤立,逐步压缩“台独”空间,推动岛内政治格局向统一方向演变。
经济融合的深化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将台湾纳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增强其经济依存度。
国际法理的充分运用:利用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孤立“台独”势力。
结语
台湾问题的解决,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所在。从历史长河看,统一是大势所趋;从现实条件看,大陆已具备实现统一的综合实力。
尽管解放台湾具体时间难以预测,必竟武统不是中国的第一选项!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战争开打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台湾老百姓!但只要民进党敢以武谋独,武统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目标必将实现。